
費裡尼虛構出的裡米尼居民并沒有簡單地二元分為善良的反法西斯主義者和邪惡的法西斯主義者。相反,所有角色都以精湛的漫畫形式勾勒出來,這些在費裡尼的早期電影中都有先例。費裡尼鏡頭下的法西斯分子不是陰險、變态的人,而是可悲的小醜,是整個村莊典型的停滞發展的表現。正如費裡尼本人在一篇題為《我們内心的法西斯主義》的文章采訪中所寫的那樣:“我的印象是,法西斯主義和青春期仍然是......我們生命中永恒的曆史季節......永遠都是孩子,将責任抛給他人,生活在有人為你着想的舒适感覺中......與此同時,你有這種有限的、浪費時間的自由,它隻允許你培養荒謬的夢想......”

與任何其他意大利電影對法西斯主義的處理相比,費裡尼的《阿瑪柯德》更成功地通過人物私生活的微小細節來解釋他們的公共生活。這部電影所營造的親密感和臨場感讓觀衆能夠在這些角色身上認識到自己的某些方面。《阿瑪柯德》最有趣的風格特征之一是叙事觀點的擴散。在意大利原版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角色對鏡頭的直接講話,以及提供電影動作信息或評論的畫外音的複雜混合。在少數重要情況下,這種畫外音是由費裡尼本人提供的;觀看英文配音的版本時,就沒有那個味道了。将《阿瑪柯德》僅僅定義為另一部“政治”電影,将無法公正地評價這樣一部詩意的作品。“阿瑪柯德”在費裡尼家鄉省份的一種方言中意為“我記得”,但這并不構成對作品的嚴格自傳式解釋。雖然正如片名所暗示的那樣,《阿瑪柯德》包含了大量的懷舊之情,但費裡尼将懷舊作為将過去浪漫化的一種手段,有助于強調他認為法西斯主義是基于錯誤理想的信念,以及他認為遺憾、懷舊與抵觸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情緒。
因此,費裡尼不僅将 《阿瑪柯德》作為對意大利民族生活中黑暗時期的政治诠釋,而且還作為理解意大利民族性格的重要線索。盡管這部電影譴責了永恒的青春期,并且顯示費裡尼相信“拒絕個人責任是意大利社會的特征”,但它從未堕落為教條式的論文。相反,《阿瑪柯德》體現了某種隻有電影大師才能施展的魔力。
作者:Peter Bondanella, NOV 22, 1999
Peter Bondanella 是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西歐研究系主任,著有《The Cinema of Federico Fellini》(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譯者:Higgs Howard, JAN 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