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嚴重劇透!

初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幾乎被結尾的設定驚到。

在網上也看過很多關于這部電影呼應人物設定的鏡頭解讀和暗示解析。

但對于這部影片,藥君覺得說教意味有點濃,價值觀傳遞方式有點公式化,人性表達有點浮于表面。

所以藥君一直認為它僅僅是一部及格的商業片。

缺少迷人魅力的原因還有一點,那就是反派的價值觀暴露得過于明顯和急迫。

讓這部影片注定成為不了經典。

這是一個語序表達的問題。

舉一個小栗子,

如果我說

“有一個女孩,白天時間在念書,而晚上在夜店陪酒以及從事其他服務。”

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堕落的女孩。

如果我又說,

“有一個女孩,晚上在夜店陪酒以及從事其他服務,而在白天時間念書。”

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上進的女孩。

這個影片失敗的地方首先就是用錯了語序。

反派“卡耐基”一登場就被展示成了獨裁者的樣子。

之後人物沒有變化,失去驚喜。

可它在藥君一位朋友的心中卻始終排名第一,問其理由,這位朋友文化水平有限,(哈哈哈哈哈,滑稽……)語焉不詳。最後好不容易,說出還算理由的理由。


...

圖片發自簡書App



藥君出于好奇重新看了一遍這部影片,引出一個之前從未注意過的問題————信仰也許和人類一樣,是盲的。

藥君無意揣摩創作者的意圖,隻聊自己的感受。

說說這部《艾利之書》吧。


...

渣手繪海報登場


故事講的是在核戰毀掉世界之後,人類頑強的活了下來。

不難想象,弱肉強食,為了生存,大部分人不擇手段。

不論下作,卑鄙或肮髒。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其實我們的主角最開始也不能獨善其身。

為了避免危險的沖突,他對一樁殺人強暴搶劫的行為選擇了“視”而不見。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關于丹澤爾華盛頓飾演的男主是半盲的設定網上有很多詳盡的分析,在這裡不再老生常談了)

也許這樣的選擇能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因為可能大部分的人會想:

我不成為暴力的參與者即可,并非一定要成為救助者。

一路西行,主角來到了一處人類的聚落。

因為紫外線的原因,末世的人們必須帶上墨鏡才能減少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即便這樣,很多人還是患上了眼疾。


...

圖片發自簡書App



而且文化出現了斷層的趨勢,這裡的人不識字。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從這裡開始懸念開始被一層層剝開。


...

圖片發自簡書App



聚落的首領率先點破目的。


...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他在找一本書,他說這本書有神奇的魔力。

得它者,得天下。

沒錯,這本書必須在男主的手裡,是他的每日必修。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對于這本書是什麼,沒有藏着掖着,很快我們就都猜到了,這是一本《聖經》。

之後的這段對話就是全片的核心論點。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為什麼你想要這本書?

它伴随着我長大,我知道它的力量。

如果你閱讀它,你就會有力量。

這就是為什麼戰争後他們把聖經都燒了。

隻要活着就是一種信仰行為。

建造更大城市是一種更大的信仰行為。

但他們不理解。沒人明白。

我沒有合适的詞句幫助他們。

但這本書有。我承認。

有些事我不得不做。

很多我讨厭的事,比如建這座城,我承認。

但是如果我們有了那本書。

我就沒必要這樣。想象一下。

如果有正确的詞句傳播我們的信念,想象一下,

會有多麼不同。

我們的小世界将會有多少正義。

人們會真正的明白,他們為什麼在這兒,他們在做什麼。

他們不再需要任何不良的動機。

藏着那本書是不對的,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

它應該被四處傳播。

這難道不是你想要的?

正是我内心所想。我一直都相信。

我要找到這本書該屬于的地方。

一個需要它的地方。

但是我還沒有找到。

如果把這本《聖經》抽象化,可以廣義的認為是信仰。

我們有時很一廂情願的去相信,有信仰一定是一件好事。

那麼,有意思的地方到了!如果這本《聖經》沒有在主角手中。

它遺落在地上,被兩人其中之一撿到,世界的發展是否就會按照兩人各自的心中需求所發展?

我們可以推斷,順着卡耐基撿到的情況想下去,那時代一定會是黑暗中世紀的影射。

科技停滞,人們不識字,無法傳承文化,教會禁锢思想,甚至按照個人意志去扭曲解讀這本書。

那個“信仰世紀”會再次出現。

同樣是有信仰,可能主角就會不同,甚至相反。

同樣對信仰充滿憧憬,為何結果就會如此不同?

因為“信仰”本身什麼都看不見!因為它是盲的,無法做出自己的選擇,所以所有的假借信仰之名的舉動都是狂妄且傲慢的。當然包括主角。

兩人對話裡面有一句“所以人們燒了聖經。”這裡藥君有一個推斷,戰争是因信仰而起。人們懼怕這種力量,怪罪這種力量,所以燒了《聖經》。

甩得一手好鍋,明明是自己的錯誤,總是不願去承認,把鍋甩給其他人,其他因素。

裡根說“槍不殺人,人殺人。”

信仰同樣如此。可惜的是,世界就是一座巴别塔。

其實我更願意這部影片的結局是開放的,主角沒有遇到任何一個值得托付的人,因為他不會去相信任何一個人。

最後這本書傳承給女主角索菲亞,她繼續上路。

當然這也是一種我個人理解的一廂情願罷了。

法國學者居斯塔夫·勒龐在他的作品《烏合之衆》裡有兩段話,讓我内心陣痛。

“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條的創立者之所以能夠站住腳,皆因為他們成功地激起了群衆想入非非的感情,他們使群衆在崇拜和服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時準備為自己的偶像赴湯蹈火。”

“所謂的信仰,它能讓一個人變得完全受自己的夢想奴役。”

信仰是否要有,對錯可能隻能自知自認。

可能信仰之所以可以被稱作信仰,并非如它字面般簡單。它能用來遮醜,掩蓋不人們内心的所有扭曲,懶惰,恐懼和下作,也能用來呼籲和煽動。

信仰讓人思考。

音樂讓人平靜。

影片中有一個始終默默陪伴主角的播放器。

如果是我,可能這就是在末世對我最大的慰藉了。

也許對于主角也一樣,所以他才不惜冒險也要把它充滿電。

音樂拯救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