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吹麥浪》 海報
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颠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我們很多人是因為這個名稱才知道有一個叫愛爾蘭的國家,并且,在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塊叫愛爾蘭的土地用了兩種顔色來标記。
當代觀衆對北愛爾蘭或許更為熟悉,因為這是《權力的遊戲》取景地之一,比如臨冬城的地窖,以及夜王葬身的神木林,都是在北愛爾蘭拍攝的。

“洋蔥騎士”在《風吹麥浪》中扮演共和軍戰士
事實上,現實中的愛爾蘭,多年以來一直在上演着一出出權力的遊戲。電影《風吹麥浪》記錄了其中一段權力更叠的時期。
在《風吹麥浪》的故事開始的年代,愛爾蘭仍在大英帝國的統治下,随後在1919年爆發了獨立戰争,最終的結果是1921年雙方簽訂《英愛條約》,除愛爾蘭北部六郡外的其餘領土成立自由邦,但仍歸屬于英國。故事就在這個背景下結束了。
本片導演肯·洛奇,一直将電影作為自己參與社會活動的手段,現年83歲的他畢生所拍電影多數都與現實的政治背景相關。早期的一些激進作品更屢遭禁映。早期的他或許是一位被低估甚至忽略的導演。在2006年,他憑借這部《風吹麥浪》在戛納首次奪得金棕榈。

正在襲擊英國軍人的愛爾蘭共和軍
這部電影中的愛爾蘭從頭至尾都處于戰争狀态,而戰争則前後涉及了三股勢力,兩次對峙。三個勢力分别為英軍,愛爾蘭共和軍,後來愛爾蘭共和軍又分出了一股勢力,即自由邦軍隊。
分裂的原因,是一方認為和平條約帶來了真正的和平,共和軍不應該繼續戰鬥。另一方則認為愛爾蘭在民族獨立的問題上絕不妥協,應該戰鬥到目标達成為止。
兩次對峙,自然是從前期的英愛雙方對峙,到後期愛爾蘭共和軍内部分裂的鬥争。導演則把主角兄弟安排進共和軍陣營裡面,讓他們先攜手抗敵,随後相互厮殺。

對峙的主角兄弟
因此我們能看到這樣的畫面:在不久前曾在村民的幫助下藏進民房裡躲避英軍搜捕的共和軍,如今換了一身自由邦軍隊制服,在同一間屋子裡搜捕不接受條約的共和軍;
曾經關押過共和軍,并用過酷刑來逼供的牢房,如今成了泰迪關押繼續抗争的達米安的場所。他們原本不止是戰友,還是親兄弟,并且,泰迪本人就在這個牢房裡受過拔指甲的酷刑。
如果單看結果的話,必定覺得匪夷所思,可是電影最讓人不寒而栗的地方就在于,從頭至尾看下來竟然覺得一切順理成章。

内鬥之前的共和軍
在世界範圍内,這種先合作後内鬥的例子也有不少。肯·洛奇沒有像大多數作品那樣,一味歌頌弱勢的那一方,也無意傳達弱肉強食的主流思想。他采取盡量旁觀的态度,對曆史誠實,對觀衆誠實,這樣才能對自己誠實。
比如,本片的主角,由基裡安·墨菲飾演的達米安是一直是一個傾向于被歌頌的角色,他放棄了去倫敦當一名高收入醫生的機會,留在故鄉投入獨立事業。可他也曾槍殺出賣共和軍的隊友,并且這個隊友還是他的鄰居兼好友,導演将這一場戲直接呈現出來,毫不避諱。

處決同伴後的達米安
盡管處決叛徒是很普遍的事,觀衆或許不會譴責達米安,但片中被擊斃的叛徒的母親卻對達米安說了一句:“我再也不想見到你。”同樣這句話,在最後泰迪處決了達米安之後,達米安的妻子也對着泰迪聲嘶力竭地吼出過。這是何等唏噓。
肯·洛奇固然贊頌革命精神的可貴,但也承認戰争現實的殘酷。在這權力的遊戲裡,就像泰迪殺害自己的兄弟時泣不成聲那樣,血和淚并存着。
想要在這種錯綜複雜的關系裡分出簡單的黑白,很難做到。達米安在遺書裡寫道:“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對的是什麼,可是卻很難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

達米安在内部會議上反對《英愛條約》
或許肯·洛奇窮其一生精力拍片,都是在為底層人民發聲,去對抗自己所反對的東西,隐藏在一部部作品底下的終極目的,就是要找到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