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鸿沟(2024)的剧情介绍
解释鸿沟(2024)的影评
这两天在看腾讯出品的《解释鸿沟》 ,是围绕陈嘉映做的半纪录片式节目。看了几集后感觉,这个节目确实会像陈嘉映在第一集中所担心的那样,不会有太多的观众感兴趣,主要因为节目中所讨论的大多数问题作为学术来说很具体,但对于具体生活来说却不具体 ...
浓缩概要版评论:师生和同行之间这种哲学讨论氛围。。简羡慕得不行。个人觉得最亮点的是陈嘉映PK物理主义,特别是陈老师否认缸中之脑能够做到真正的“欲求”和“感觉”,即便实现了全部的神经方式,没有身体的大脑是没法做到真正的“欲求”和“感觉 ...
看了《解释鸿沟》的第一集,看到组会中学生的提问。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多好的哲学问题啊。丹·扎哈维等一众当代现象学者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进一步地讨论和贡献——如果我们承认意识的前反思性/第一人称给予性是意识的基本模式(basic m ...
题材很新颖啊!这个环境下还有搞哲学的愿意公开表达,很惊讶很佩服。大家且看且珍惜吧第一集开头也好,不用切演播室切的头晕,单刀直入“早晨,做了一个梦......”很喜欢。“如果有人站出来说,你们真正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我们怎么回答他们? ...
《解释鸿沟》第四集“我只说给你听”,听到钱理群诉说自己的九大罪状后,陈嘉映握了握老钱的手,眼圈有点泛红。这一幕被很多人提到,是人与人之间理解。但让我感动的是,当天晚上,自诩为“抽象自信”的陈嘉映在庆祝老钱出书的晚宴结束后提出独自去走 ...
看这一集,心里其实挺心酸的。钱理群老师言必称鲁迅,其主要的思想来源和文化立场是鲁迅,鲁迅是一个坚定的文化批判者,然而鲁迅的文化批判姿态,本质上也是从儒家知识分子系统中萌蘖出来的“异端”。“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义姿态,虽然是以传统的叛 ...
E1:去年非常迷茫的时候读陈嘉映老师的《感知理知自我认知》颇有收获,今年看到小某书推这部纪录片里陈老师说的不要为了论文浪费青春,于是来看。第一集从论文讨论的引入非常自然,指向了片名很重要的一层含义:(老一辈们向年轻群众们)解释鸿沟( ...
陈老师所反对的这类哲学在具体生活的表现,即我们因技术的进步,而逐渐步入一个要求绝对理性、追求分解程序化、刨除自我并以此指导生活的社会。于是在这种无止境的“进步”中,会有一种只要足够理性和努力什么都可以做到的错觉,这种假,对人的伤害在 ...
第二集:我觉得陈老师是有点孤单的。他的同事、多年的学生,竟然都——甚至不是反对——而是无法理解他的主张:心灵意识无法被还原为明确对应的生物学活动、神经网络之类。在我看来,物理主义者无疑是可悲的(当然,我的确没什么强有力的证据来说明这 ...
这集打开了对从小接受科学教育的我们习惯性的“科学”思维路径,物理主义之外还有“我”作为一个自在和自为主体的心智、行动。“意识”在神经元之外,还有人的整体、社会语境和历史性的关系性路径。这呼应了陈嘉映最后说的哲学家的任务就是保护“积极 ...
如果明知这水平不可能拍出思想,那为什么拍呢?因为至少可以展现魅力,原来他想向那么多人展现他的魅力。
看了第一集,节目有点装逼尴尬
论文只有你导师看,大实话!花时间去爬山、去恋爱,为这个我为陈嘉映扛大旗!
转过身来这个第一集的名字挺好的,当我这样的后辈不断发问,最好的时光是不是已经过去了的时候,发问所谓的已经过去的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盛宴,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时候,其实有点像在求救,因为太缺少解释。
在这个时代,不少当年的知识分子主动或是被动淡出了媒介的中心,我们现在年青一代的思想是更无所不知了还是更一知半解了,是更找到方向了还是更懦弱了。
崔健在愤怒的时候,没有人敢说话,但是陈老师最终选择了转过身来,看得挺感动的。谢谢。
或许很多时候解释是没有用的,但也特别希望在对话和沟通的碰撞中看到一点哲学家是如何思考的,如何面对生活,面对灵感,面对不可逾越,以及面对自己。
除了怼脸特写,还拍了点什么?
看了一集,感觉挺烂的。想了解就看看书好了,拍成片子——且不论这个拍摄质量8成镜头都对不上焦点——只能展示样貌,展示样貌,就免不了显得做作、装逼,结果呈现上也无法避免展示金句,且根本无法进行对什么问题的思辨,没头没尾,只字片语,啥也没说。
看了第一集,有点乱,也有点浅。印象最深是三个点:一,硕士论文没人看,不必花那么多时间,用半年写完能通过就行了。二,陈嘉映骑自行车逆行。三,崔健说,艺术家应该产生信用,而不应该看着社会问题不说。一个学者真正产生社会价值,要的是他的态度,而并不是要他的学问。陈嘉映笑笑。
很好的哲学研究者,很垃圾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