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剩女》原名是Leftover Women,由两位以色列女性希拉·梅达利亚和肖什·莎赫拉姆联合导演,摄影师是沈咪,在2019年纽约翠贝卡电影节首次亮相。

顾名思义,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对象是三十岁上下的中国未婚女性,她们在中国被称作“剩女”,片子也主要在中国境内拍摄,于近期开始在国内网络上引发关注。实际上这个已经存在超过十年的话题一直未曾停止过议论。

...

《剩女》海报
同一群体内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个体

影片主要拍摄的人物有三个,分别为律师,播音员,和大学教师。由于制片国家是以色列,在演职员表上,三人的名字均以拼音的形式出现,不清楚是哪些汉字,所以以下用她们各自的职业来代表对应的人物。

虽然三人都属于影片主题“剩女”想要讨论的目标群体,但影片没有将她们简单地归为同类,然后用一个视角去展示她们的惨状。

她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彼此之间也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三个人物中律师所占的篇幅稍重于其余两位,用剧情片的逻辑来说,律师比较有主角色彩。

...

律师

另外两个人物可以在不同层面跟律师进行对比。

比如播音员在做心理咨询时说,父母之命在自己选择伴侣的决定过程中所占比重可以达到八九成,与之相对应的是律师在家中反对家人对自己感情生活的干涉。

...

播音员

大学教师在婚姻生活中不断削减自我,与之对应的是律师在相亲过程中坚持自我。从这个架构来看,主创们似乎更加想展示律师的思想与行动。

当然也不能一刀切地说“导演站律师这边”。影片后期在一个讲座里,大学教师讲述了关于家庭与自我之间取舍的心得,导演还是给了大学教师表达自己的空间,也给了观众另一个方向的参考。

...

大学教师

来自社会、家庭、自我的三座大山,将她们重重包围

纪录片中,这些所谓“剩女”面对的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

第一是来自社会的压力,“剩女”这个词本身就是社会加固在她们身上的紧箍咒。

电影开篇律师去婚介中心,向工作人员提供自己的资料,表明自己的需求,工作人员就外貌或年龄的问题不断向她施压。

首先长得不是很漂亮,第二个年龄真的很大了。

你觉得你的年龄在婚姻市场中还是属于很好的年纪?

你觉得自己年轻都是自欺欺人的。

这多少反映出社会在看待一名女性时,往往都先从这些角度去衡量。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剩女”是一个问题,甚至这些问题会牵涉到尊严和名誉,使得这一群体在社会活动中处处受到心理伤害。

...

第二是来自家庭的压力,这应该也是最主要的压力。

大学教师与男友是姐弟恋的关系,男方一直担心家人接受不了。

播音员因为母亲极强的控制欲而感到焦虑,她试图向母亲袒露自己的心理状态,却引发了争吵。母亲认为自己从小培养了她,还出钱给她买了房子,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律师每次回老家都会引发一场“大战”,双方甚至还说了一些过激的话语。

就是说不结婚,我就一切都没有价值了,对吗?

不结婚,再幸福也不叫幸福!

如果我是你,生个孩子像我一样,我宁愿不要孩子!

在播音员的家庭里,母亲认为自己既赋予了女儿肉身,又掌握了她的经济命脉,因此她有权利介入女儿的感情生活,甚至能掌握“生杀大权”。女儿又因为经济受制于家长而无力反抗。

律师的家庭里,家长则会因为女儿“大龄”未婚一件事情否定了她所有的价值,并且认为女儿会令他们脸上无光,受到邻里的鄙夷。

这种想法非常具有乡土社会的特色。在旧时代的礼治秩序里,人一旦做了不符合“礼制”的事,那就是道德败坏,而道德罪行又会“连坐”。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因此在乡土社会里并不是一人做事一人当,而是全家都会承担罪行。

如今社会变化已经天翻地覆,但观念的转变总是迟钝的、困难的。

...

第三是来自自己的压力,片中三人都不是不婚主义者,她们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播音员遵从“父母之命”自不必说,大学教师一开始对姐弟恋也表现出担忧,律师去相亲实际上表明她对婚姻仍抱有期望。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她们自己内部已经产生了压力,再加上外部环境的逼迫,使得她们更加焦虑。她们去相亲,一方面试图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周围的人闭嘴。

此外,除了考虑婚姻层面,在家庭关系上她们还有另一层的顾忌。

律师见到家长为她的“终身大事”产生了无尽的忧虑,就会认为自己有义务去化解他们的忧虑。大学教师结婚当天,她的母亲表现得比她还要兴奋,她也放下了心头大石,这事情总算对家人有了交代。

由于家长将下一代的婚姻捆绑进原生家庭的关系中,使得她们产生了一种破坏家庭关系的负罪感。

...

观念之争:亚普罗式 VS 浮士德式

在上述的三种压力来源中,家庭压力在片中占了比较大篇幅,并且冲突感是最强烈的。总体来看,争吵的双方都有一些共通之处。

播音员、律师、大学教师都是现代社会教育环境下的知识分子,而另一方则是相对保守的、传统的、偏乡土环境下成长的家长。这是否是一场城乡之战?

以律师为例,律师是在城市里接受教育的,而律师几次回到山东老家,从环境来看,应该是农村,她的家人长期住在乡下。如果把这场战争看作是城市与农村两个地域之间的对垒,似乎还不够准确,因为现在中国城乡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很难一概而论。

...

费孝通《乡土中国》

但可以进一步看成是城市与农村所代表的两类典型的观念之间的冲突,这令我想到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提到的两种文化观:

西洋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亚普罗式,一种是浮士德式。亚普罗式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现代的文化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堪称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

然后费孝通先生将这两种观念套在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上,用来分析两种社会的差别。

如果套用在《剩女》这部电影里的话,那么律师的家人代表乡土社会的观念,是亚普罗式的。他们认为结婚生子是超于人力之上的一种秩序,只需要接受并维持它就好了。而律师本人则代表现代社会观念,是浮士德式的。

片中有一次律师去参加相亲活动,当男方称自己“过了谈恋爱的年纪”时,律师反问了他一句“那你不打算谈恋爱了吗?”说明她仍把恋爱看作理想生活的其中一种方式,是值得追求的,为了这个理想她会遇到许多阻碍,而她一直在克服这些障碍。

...

恋爱与生育事业有本质不同

这是两种观念的对立,如果再用放大镜去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双方聚焦的事情略微有差别,家人谈论的是生育,而律师谈论的是恋爱。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继续写道: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看成是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却是不停止的,是追求。这种企图并不以实用为目的,是生活经验的创造,也可以说是生命意义的创造,但不是经济的生产,不是个事业。恋爱的持续倚于椎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男女间感情激动的发达已使生育的事业摇摇欲坠。这事业除非另外设法,由社会来经营,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

这里指出了生育和恋爱分别通往两个不同的方向,这是引发双方争吵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但《乡土中国》并没有继续提出文中所谓的“另外设法”究竟是何法,似乎至今我们都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我想这大概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社会和思想的改革,从外部环境到思维观念都给予这些女性群体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才能解除她们的困境。

...

影片最后,律师不愿放弃理想,争取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连父亲也表示以她为荣。虽然这并不是一条容易复制的道路,但也算是影片借着律师的经历给弱势群体留下的一丝曙光。从网络上得知律师目前已经移居德国,继续从事本职工作,并已结婚,实在振奋人心,向这位勇敢战斗的律师姐姐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