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映之前,相信许多观众同我一样对“本土化”的《忠犬八公》并不看好,但导演徐昂再次以改编《十二怒汉》时的灵气与刁钻,向我们证明了“故事,还是自己的最动人”,抛开创作者的真诚与才华,去除演员的真情与表演,《忠犬八公》令我刮目相看的重要原因就是它以细而不腻、点到即止的笔触描绘出一副“人世间”的风景,这幅风景就叫做“此生”。

两版经典的《忠犬八公》(美版日版)故事的核都是“一人与一狗的真情”,然后用狗狗的影像让观众去代入,完成自身的感动;但徐昂改编后的《忠犬八公》,将核心进行了偏移,由“一人一狗”向“人世间”移动了两公分,正是这两公分的距离让影片成为一部以“时间”为基底、用众生做画笔的不俗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徐昂的这一版《忠犬八公》格局更大、立意更高,它不刻意煽情却温暖备至,它不着力与泪腺却更能让眼泪缓缓流淌。

这是一段温暖的旧时光:这是一段被导演偏爱的时光,那时的巷子总是湿漉漉,那时的日子总是过得很缓,那时远走他乡还只存在于歌词里,那时的小卖部不亚于一家“百货公司”,那时的人们总是很容易亲近,你一言我一语,老乡不分东南西北,甚至连狗子也能进入“老乡圈”,那时有坏人但还没有满地跑,那时一日三餐都是妈 妈 的味道,外 卖还在“娘胎”,那时“孤独”还没有成为传染 病,将“八筒”的故事放置在这样的旧时光中,是创作者对于本土化最犀利的审视,当八筒与旧时光合于一体,那种泛 黄的调调,是最具时间意味的佐料。

这是两年的相伴亦是一生的相守:陈教授与八筒相伴两年光景,从陌生到熟络,从进入家门到成为家人,只是两年的时光,但这两年却是陈教授一家最后“团圆”的两年,从女儿嫁人到儿子远走,从“人越是痛苦,越要弄点声响”到离别车站的目光流转,八筒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参与了这两年、也见证了这两年,寡言的父亲、操劳的母亲、率直的女儿、憨憨的儿子以及机灵忠诚的八筒,一起构成了氤氲于时光中的烟火气息,陈教授的离去被导演处理的很淡,就像是一颗石子落入湖中,起初只是一个圆点,随着时间形成一圈圈涟漪,拍打着那些命中的人儿,但又因为时间而逐渐隐去涟漪,最终归于平静,导演用八筒打破了这份本该的平静,反复敲打着人们的神经,让他们记住还有一个叫做“陈敬修”的人,直至最后八筒与陈敬修融为一体,如果说八筒在人间等着陈敬修回来,那陈敬修又何尝不是在天堂等了八筒十年,而这十年他们以另一种方式相伴,促成最终的一生相守,八筒如此,陈教授的家人亦是如此,那堆成小山的报纸,是八筒的思念,何尝不是家人的悼念,作为家人存在的八筒,在徐昂的镜头下,用自己的行动跨越了物种、串起了情感,推高了立意。

这是流动的图景、沉重的基调:影片的时间设定很刁钻,关于这段时光贾樟柯曾用镜头书写出《三峡好人》,那是发生在三峡周边的一副跨越几十年的流动图景,而这一切导演用极简的镜头处理,拆 迁、棒棒的归家以及随处可见的残砖断瓦,一条生命的逝去牵动着一个家庭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又被融入大的时代之下,而时代则被流动中的影像记录着。

我认为,“时光不再”及“对时光的哀叹”,或是《忠犬八公》位于最深层次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