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片之后,基本上自己的年度十佳的位置留给其他影片的已经没几个了,而且,这部《倒数时刻》也基本上直接冲进了我个人的年度前五,甚至年度前三的水准。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惭愧的是我并没有看过乔纳森拉森的音乐剧,但是对这个人倒是经常在耳边被提起,提起他的英年早逝,没有看到自己的《Rent》首演的悲剧人生,关于他的《倒数时刻》我也是偶尔听身边懂音乐或者常看百老汇的朋友提起,可能最了解的一次,是曾经在网上看过《Superbia》的浮光掠影,其他真的不太熟。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在这部电影里依旧收获了感动,既然我不懂音乐剧,那就来到我比较熟悉的电影领域来看看这部电影吧
显而易见的是,这部电影一共有两大特点:元音乐剧电影内容和特殊歌舞片形式的融入。
而这,也让这部电影有了超凡的两个优点:剧作上的完整性,以及节奏上的流畅性。
而节奏往往是一个歌舞片或者音乐剧片最重要的东西,那就不妨先从这个电影的形式上切入这篇文章。
1. 特殊歌舞片形式的融入(来讲讲这部电影的形式)
歌好听,剧情又好,实际上这已经是一个歌舞片最重要的两个元素,但其实纵观欧美歌舞片,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比如说《美女与野兽》《魔法黑森林》,甚至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理发师陶德》都有这样的弊病,就是冗长的歌曲有时让观众真的想跳过,再加上如果剧情不有趣的话,基本上这个歌舞片可以宣告死亡了。
再加上电影与戏剧关系紧密,所以歌舞片一定程度上承载了戏剧的相关元素,所以其中的歌曲直到现在也还脱离不开歌剧的一些固定形式,包括如今的《爱乐之城》以及《倒数时刻》,很多歌曲还是以歌剧的形式出现。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倒数时刻》中现代性歌曲的加入,比如中间嘻哈配上上世纪的MV色调,都是在慢慢的解构着歌剧的形式,而转向多元化的歌曲,实际上也很像拉森在音乐剧上所做出的突出性贡献。
不过当然,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在电影中加入了舞台剧《倒数时刻》的模样,貌似将其作为另一条线辅助叙事,这是本片最大的突破,也是最大的亮点。
看完后问了一下朋友,是全面还原了当年《倒数时刻》这部音乐剧。
那么这里的舞台剧本身就多了一个作用,就是与当时的经历产生一种互文,两者互相补充,一边看着电影的叙事,一边看着舞台上面的诉说与歌唱,这种交替形式相互辅助,更好的形成了拉森的这一段人生。
但是,抛开电影的内容来看,证明这一段的加入是聪明之举的,就是舞台剧大大的调整了整个电影的节奏,这是非常了不起,甚至很棒的尝试。
因为当我们观众进入电影的叙事中,会被电影的镜头剪切从而带着走,但是舞台剧的插入就好像一个喘气,在跟着快节奏的拉森一起沉浸的时候,突然跳脱出来,感受一下拉森此刻的心情或者想法,既补充了人物,又以一种玩笑式的方式改变了节奏,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更加有趣。
比如,在拉森于周日的咖啡馆得知好友病重的时候,他脑袋里想的却全是周一的演出,舞台剧的插入,让观众知道了拉森此刻稍微有些自私,自我,脑袋乱,迷茫的多重状态,由舞台上的“本人”直接说出来,让我们直接去了解人物。
因为拉森这个人本身就不是一个很好懂的人,我们看完影片再回溯,其实会发现,拉森他的情感相当多变,他嫉妒,羡慕好友,也需要money,他为了艺术,自私,自我,甚至有点偏执,但是他活在这个世界,又迷茫,无助,对待周围很多东西感到恐惧。可是他表现出来,却是幽默,开心,甚至有些神经质。
这样的角色,可能光靠演员的情绪铺垫和镜头里的美术设计可能表达不出来,但是舞台剧的加入就不会让整部电影像旁白一样干瘪,反而新奇有趣,所以是个特别好的尝试。
除此之外,对于节奏与情绪的调整,舞台剧也做到了相当好的一点,在整个电影的进程中做到了不喧宾夺主,却又时刻拨动着观众情绪。
最典型的的一次,就是在影片中间,拉森与苏珊吵架的时候,按照正常的影片叙事,此时观众情绪会随着两人吵架情绪的上升变成非常紧张,但是此时却不停的插入舞台剧,改变了整个情绪基调。
一面是争吵越来越激烈的二人,一面是假笑和嬉闹构成的音乐,充满了一种喜乐衬哀情的感觉,同时也无意中加快了节奏,让观众情绪更加紧张,非常聪明的一次用法
还有一次就是停电后,在游泳池里的那一段歌曲,完整的描述了当时拉森乱乱的脑袋和所思所想,让观众对于这个人物形象认识的更加清楚。
然后也可以发现,这个舞台剧该退出的时候会退出,比如在拉森得知好友麦克得了艾滋病之后,他去无人的剧场弹钢琴。
那个时候观众经过“It’s the real world”低音的震撼之后,情绪已经被代入悲伤中,此时舞台剧的出现无疑会打破这种感受,所以直接用老旧影像以及钢琴独奏去完成整个歌曲的表演。
所以,舞台剧本身对于影片具有非常突出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再者,说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在拍摄舞台剧的镜头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最后一首歌之外,全部的舞台剧镜头都是聚焦于台上,而并不会给予台下观众。
这实际上是给予了一个主观视角,去让我们作为台下的观众去看待台上的拉森表演他的倒数时刻,我们既是他舞台片上的看客,也是他舞台剧的看客。
但是在最后,镜头给予台下的观众,包括了拉森的朋友们,我们观众才真正的变成“上帝视角”,去看待拉森自己的倒数时刻。
同时,我们也知道结局,知道拉森在35岁就将死去,而我们看到他独自在台上弹奏了《生日快乐》,很动情,很孤独,也很难受。
然而,这个舞台剧的元素会导致一个小缺点,就是让整部电影的整体更偏向于一个音乐剧,大概意思就是。
《倒数时刻》这部电影由《倒数时刻》音乐剧改编而来,但是电影的部分可能只是音乐剧的延伸,可能就此而言,并没有太跳脱音乐剧的范围。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电影可能并没有音乐剧好看
2. 元音乐剧电影内容的呈现(来讲讲这部影片的内容)
在一个音乐剧电影里创作音乐剧,好一个元音乐剧电影。
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于塑造好了拉森这个人物,在前面说过,拉森这个人物非常复杂,如果没有舞台剧的加持,和精准的表演,基本演不出这个角色。
但是这部电影其实只是真正的抓住了这个人物的一个特质,就是他近乎自我般的坚持与现实给予的迷茫和恐惧的斗争。
而影片则还描绘了很多其他的特质,比如周日咖啡馆那段比较自私的心理独白,开头party唱歌的幽默乐观,还有面对成功的渴望和焦急(等电话那一段镜头)。
可总体还是落脚到现实与梦想的碰撞,纵使现实是黑暗的,他不喜欢的。纵使他对梦想的坚持是偏执的,是自我的。
影片是如何表现的呢?通过了人物和场景视觉效果的塑造。
先说说人物:
影片通过了四个人物去表现拉森这个人在现实与黑暗中的拉扯的纠结,分别是苏珊,麦克,萝莎还有史蒂芬桑海姆。
苏珊是最为直接的去表现了拉森当前生活的窘迫,因为拉森无法给苏珊一个很稳定的生活,所以苏珊为了更好地生活条件以及更好的工作去实现梦想必须要离开拉森,而拉森则一直在选择与苏珊逃避交流,则是因为他害怕,他恐惧看到自己的不成功让心爱的人离开。
再加上拉森认为自己是天才的,坚信自己是会成功的,所以开始自我偏执的创作,而这种逃避现实的做法终究演变成了争吵和遗憾。
而麦克则是选择了现实,为了挣更多钱而放弃了梦想,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长期受到生活压迫的拉森其实很羡慕麦克,因为在他眼里,麦克能轻易的放弃梦想,但是他没办法轻易的放弃,因为他不甘心。
但是麦克的作用其实就是坚定住了整个影片的主旨,就是要坚信,你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要在现实面前放弃梦想,这也是整部电影最后的落脚点。
最后拉森也确实创造出了《Rent》
所以,苏珊和麦克的作用反过来其实也衬托了拉森这个人物,让他身处的孤境更加明显,让观众也陷入拉森身处的迷茫中。
而萝莎和史蒂芬的作用,则是加强了这种迷茫。
萝莎作为最有人脉的经纪人,却一直告诉拉森,你这个音乐剧卖不出去,你要创造下一出,纵使《Superbia》很成功,你还是挣不到钱,你的五年服务生的生涯依旧没给你带来任何收入。
而史蒂芬则是不停的给他镇心剂,说你是个天才,我很喜欢你的音乐剧,而我们也可以看到,拉森可以通过他的五个字而高兴很久。
所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地加重了整个影片为拉森设置的困境,才让这个人物最后坚定选择,创作出《Rent》,突破自己,让我们感动,但是又因为这个人物戏剧性的死亡,让我们惋惜,双重情感的重压之下,挑战了观众的泪腺。
另外,简单的说一下本片的场景视觉设置吧。
因为本片的角色一直着眼于现实,所以现实之于电影来说,是一个不能逃避的背景,所以《倒数时刻》并不像《爱乐之城》一样,拥有大量想象的空间以及歌舞,反而大部分时间,都是局限在一个现实空间里,用冷色调般的场景和阴影偏重的打光去营造一种生活流的场景视觉。
这一点让《倒数时刻》从视觉上也抓住了其生活的本质,加重现实带给拉森的压力,同时也让观众体会到他的压力
3. 最后谈谈林聚聚和加菲
其实不同于很多传记片,像《史蒂夫乔布斯》或者《梅艳芳》,将一个人物的整个人生几乎都拿出来,这样很容易拍成流水账。
林聚聚选择拍摄拉森《倒数时刻》的这一段人生,无疑是最聪明的选择。
第一是一个成功的音乐剧作者如何在黑暗与迷茫中坚定方向,走出迷雾,这肯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再者,我想,也与林聚聚有关吧。
作为一个名号响亮的音乐剧演员,选择那一段,可能也是林聚聚最有共鸣的一段人生,因为可能每个艺术的天才都经历过这样的时期,相信自己满腹才华却被质疑,只能在维持温饱线上下徘徊,而大部分艺术家熬过了这一段人生,或许就真正见到自己的才华闪耀世界。
但是拉森没有,他死之前都是那个生活状态。
我不了解林聚聚的人生,但或许他也经历过这么一段人生,才有了惊世骇俗的《汉密尔顿》吧。
关于安德鲁·加菲尔德,其实他最出圈的应该就是《超凡蜘蛛侠》系列了,但是其实加菲他也不停的在文艺片进行尝试,像《沉默》《一呼一吸》《主流》《塔米·菲的眼睛》等等,加菲的演技也从一开始的《别让我走》这种文艺片变得越来越收放自如。
在这部影片中,加菲对于情绪的转换实际上相当有控制力。
最典型的三个桥段就是,苏珊来workshop找拉森商量的时候,他一边要听女朋友说话,一边要专注于自己的作品,那忙不过来的状态被诠释的很真实。
第二就是拉森首演结束后,在等待萝莎的电话,接到电话被肯定后,首先表现出很开心的情绪,但是随后,听到卖不出去的消息,则陷入落寞,情绪的转换很到位。
第三就是独自在舞台上弹奏钢琴的时候,那一段边唱边回忆,表演出了对于过去的恋想以及对于现在处境的发泄。
这样的表演可以说明,奥斯卡提名应该很稳,但是至于能不能真的拿到还是难说。
最后说一点。
其实全片一直隐隐约约的会有“倒计时”的声音出现,这个声音出现在拉森每次做决定的时候,也出现在拉森每个紧急时刻,也出现在拉森知道麦克得艾滋病的时候。
这里的每一次倒数其实都是拉森对自己的一个提醒,提醒着他,马上要30岁了,而他的人生还是一片迷茫,一片黑暗。
然而,身为观众的我们可能也知道,这是电影的倒数,这也是他人生的倒数。
这对我来说,是一部很特殊的影片,不仅仅是他的形式,还包括这个人物的性格,这个人物的生平,是那么具有戏剧性,又是那么让我担心,我会不会在实现自己的野心之前,看不到他成真呢。
到时候,我该坚持还是妥协......
算了算了,不管怎样,先坚持着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