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戈课》(The Tango Lesson, 1997)是由莎莉·波特(Sally Potter)所执导的一部优雅而性感的电影,探戈舞蹈的元素伴随全片,浪漫和自由也是其核心氛围。影片里现实与梦想的交错,就如这部自传体电影所创造出的迷人幻想。

...
莎莉·波特(Sally Potter)

影片中男女主角双双本色出演,波特导演从十几岁便开始学习舞蹈,饰演男主角的巴勃罗·贝隆(Pablo Verón)更是一位著名的探戈舞蹈家,同时也担任片中的编舞。曾有媒体评价巴勃罗为“世界上最好的舞者”,并称道:“巴勃罗拥有上帝的双脚。”影片中,一场场编排精美的探戈舞蹈让观众穿梭和沉浸其中,享受到在舞步的进退间由节奏与激情所带来的盛宴。

...
《探戈课》剧照

波特导演1949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她执导的电影包括《奥兰多》(Orlando, 1992)、《纵情四海》(The Man Who Cried, 2000)等,近年来波特导演也一直在坚持创作、参加影展。在她担任导演的影片中,又以《奥兰多》(又名《美丽佳人欧兰朵》)最为观众熟知,《奥兰多》是给波特导演带来最多荣誉和名声的一部影片(包括曾获奥斯卡奖项、威尼斯金狮奖提名和其他奖项),同时从该片中也能够探知她的喜好与所擅长的风格。

...
《奥兰多》剧照,本片中国版权由数梦DDDream独家提供

02 电影梦的破碎导演人生

导演不仅创造梦,而且人生如梦。在《探戈课》里,作为女主角的编剧萨利正在构想一场奇幻的梦,就像影片所呈现的,梦里不是只有黑白的单调对比色,更有鲜艳的色彩和猎奇的服装。萨利和所有创作者一样会陷入创作瓶颈,可能是一种排解,或是汲取、偶遇灵感的方式,萨利饶有兴致地前去观看一场热烈奔放的探戈舞蹈,还在演出结束后结识了著名的探戈舞蹈家。萨利可能并未料到,这次的探戈之旅将对她以后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往后的日子她都将伴随着探戈,探戈也将与她的创作开始缠绵交错。

...
《探戈课》剧照

十二节“探戈课”作为影片的结构,讲述了一位电影创作者在创作之余是如何喜爱上探戈并逐渐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电影形式而言,《探戈课》属于一种“元电影”。“元电影”(meta-cinema)指关于电影的电影,杨弋枢教授认为其包括“在文本中直接引用、借鉴、指涉另外的电影文本,或者反映电影本身创作、制作过程的电影”。波特导演的《探戈课》便是其中一类将创作电影的内容融入电影叙事的元电影。借以这种形式,《探戈课》中不仅包含形式上对电影本身的自我指涉,还带来许多关于电影、电影创作和电影创作者的反思。

...
《探戈课》剧照

对于《探戈课》来说,另一层更有趣的意义,在于故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高度相似。这种相似不仅体现在导演将自己的切身经历和真实想法用电影的形式进行重新塑造,还在于整部电影的线性叙事让自传体形式为电影再次叠加了一层现实的意义,波特导演更是作为女主角亲自上阵,几乎本色出演——至少是让观众相信波特导演本色出演了萨利在创作困境时期如何遇上探戈舞蹈,以及真实地演绎萨利多情、忧郁的生活经历。

02 电影梦的破碎

在电影《探戈课》中,波特导演以女性的视角讲述了创作电影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对电影创作心路历程的关注和挖掘。创作者萨利在很多时候游离在生活中,过着并不规律的生活,而学习和练习舞蹈让原本的生活跳跃起来,很难想象她的生活中没了探戈会怎么样。影片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以大量的舞蹈全景、中景镜头和腿部特写镜头,使得动感的画面和主角的情绪在恰好的状态中同步、融合。

...
《探戈课》剧照

作为一名导演,影片中的萨利构想了一部非常有意思的超现实电影,融入了丰富的色彩、时装和自己坚持的艺术理念。当萨利的剧本终于定稿,舞蹈家巴勃罗便自然地领着萨利在河边跳起性感而优雅的探戈,而巴勃罗送别萨利的场景也极其浪漫,两人在行进的水平电梯之间,以舞蹈的方式倾诉回转绵长的留恋和告别。

可是,当萨利步入美国,这一出剧本却如泡沫一般葬身在好莱坞这个创设梦的地方。萨利的电影似乎经受不住市场和商业的考验,又或许是她自己自愿放弃将会变得不完美的电影。与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1982年的影片《事物的状态》(Der Stand der Dinge, 1982)不同——男主人公因无法平衡好莱坞的商业性与艺术性最终走向毁灭的结局,《探戈课》中的萨利至少还有退路,可以回去全身心投入到她在创作中爱上的探戈里去。

...
《事物的状态》剧照,本片中国版权由数梦DDDream独家提供

电影本身是虚拟的现实,在梦想告一段落和事业失意后,萨莉仍然会坚强地继续生活。但无论如何,探戈是影片中所预示的最好的相遇,就如影片中,萨利问巴勃罗,“你是如何选择探戈的?”巴勃罗则温柔地回应,“我没有选,是探戈选中的我”。

03 探戈主角与人生主角

波特导演的前作《奥兰多》改编自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的同名小说,波特导演将伍尔芙极其擅长的意识流创作方式灵活地运用在电影中,为这部电影增添了意味深长的文学性,女性的独立和觉醒也在这部电影中被讲述。《探戈课》延续了波特导演所擅长的风格和表达,加入导演本身对舞蹈游刃有余的理解,讲述了女导演与男舞蹈家之间开放、自由的男女关系,当女性不再依附于男性,电影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独立、坚持艺术梦想的形象。

...
《探戈课》剧照

影片中的萨利导演所构想的世界,其魔幻的感觉不亚于电影《八部半》(8½, 1963)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波特导演似乎正努力从那里走出来。波特导演用萨利那个有着超现实风格的电影梦的破碎,来唤醒电影中生活的真实感,加上作为导演的女主角和作为舞蹈家的男主角的双双本色出演,让观众有机会足以沉醉地体会电影中真实的浪漫。

...
《八部半》剧照

萨利放弃奇幻的剧本,想走出电影虚构的现实,从而步入真实世界的现实,但这一现实世界又同时是波特导演的设想和投射,步入一个浪漫的梦与现实的混合地带。当她在演出中不自觉地领舞时,她渴望成为主角,然而却遭到的是舞伴的指责,巴勃罗认为她应该只是跟着他的脚步。或许在艺术的领地,导演和舞蹈家都渴望成为绝对的主角,在艺术创作和表现上掌握着话语权。

...
《探戈课》剧照

在这部自导自演的影片中,无论是为自己的经历拍摄电影,或为自己所热爱的探戈做传记,波特导演在现实和陶醉的舞蹈之间,书写回忆与交错的时空。电影《探戈课》没有明确的结局,十二节探戈课,只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陪伴,也让波特导演真正当了一回探戈的主角。

作者:长颈鹿

©《探戈课》(The Tango Lesson, 1997)中国大陆地区独家版权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