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k当导演棒棒棒超过五星。它能在水之年代里把姜的你一生故事做影像方法,而这种本质是冷却(和有时对三维人类来说是通往虚无的解构)的手段却用来鼓噪一个各方面完整和个人感受主观丰沛到有刻奇之嫌——只是一种程度形容不是真贬义——的故事,如此恰到好处。影像诗学又师承阿克曼。啊好喜欢 真聪明小k
虽然这么说很奇怪但我能想到的形容只有 你一生的故事作为方法。和这段时间经常看到的说某几部在意识流的电影又不太一样。电影来做意识流其实(我觉得)有比文本呈现更作弊的媒介优势,文学的伦理边缘在于创造断裂,克服抽象的确定和一致(这可以展开说的太多而我又这么半吊子 回顾文学史在规整地展演设计一致性和试图解构然而还弥留部分一致性 以及彻底自动化写作抛向未知 这些路径上有那么多五花八门有精妙绝伦的尝试与呈现不如我们再去从小说机枢看起好了),而影像本身就是在从断裂的具象中拼接玩弄浮现的意义与无意义 及它们带来的感觉(👈拜托这听起来也太便于意识流并因此使意识流电影这种说法很可笑。于是俺很不以为然把此当作噱头鼓吹文学性的那类电影,且很偏颇地暗忖有些会迷失在这种形式里,既鸡贼偷懒又矫揉造作。但说回来,电影的意识流/自动写作是用一个个残留的片段穿起不同的时间地点,感受的共性从庞杂中浮现,不基于叙事的叙事被建立。个体的主观似乎是第一语言,情动是最强烈触及到观者或者说按耐观者坐在感受的座椅上的施力。但那种在场与强主观又根本是组成共性感觉、可以全然为此目的牺牲的碎片。水之年代里也存在,也做得很好,尤其当考虑到半自传和讲述写作者写作情绪情感这件事在片中的占比。
但小k做的更棒的是兼顾了另一种相似但又像是反义词的影像游戏(这么比对着看真的很好玩!):残留与未降临的因果与截然相反或相异的情绪被钉在同一段出口的话语。同一张脸,同一空间,同样眨眼的方式和频率,用两个只偏转45度角甚至更少的镜头说出这句话。或变化更多更少些,通过一个声音延宕头脑觉得该是转折的时机,延宕或甚至是偷渡这个时机。如同你同时存在于两个时间里,既从过去来又即将离场。不同于意图明确的变帧,那会提醒时间的不同和使体验孤立(正如回忆就算再鲜明,无限接近此刻、与此刻勾连,也迫使人承认追求靠近的本质是已丧失在场)。从服务于讲故事的角度来看,视角相错的提醒,明明强调异却也顺滑推进了一个故事在线性时间上的进程(如在水中!天啊真的很喜欢水的特质,拍法也如在水中,所拍的感觉与事情也如在水中、就在水中,真是三位一体,只能叫水之年代了)。
在同一时间里,不同的情绪,有细微差别但足以让人觉察出异样的两种情绪切实具体地存在,并列摆放。这既本分地洞悉描摹心的复杂,也逃脱了在常规顺叙/倒叙影像中被解读为不安局促的预知或讪讪收拾局面的回溯所带来的宿命乏味。在那时的当下预言未来和在此时敲定过去的谶语这两者无需选一边效忠,当你同时存在于两者之中时;当你放弃固守一种状态使未来或过去为此服务,编纂可以言说的逻辑时。像是解离但加入了时间的维度,也因此消解了很多被动和不堪重负。于是,与意识流正好相反的一种运行机制展开:矛盾使全情投入或排布一切,为一种共性感觉牺牲的决心令人狐疑,而这种微微抽身的姿势又是由最丰沛的在场,目的明确的当下感觉造成的。只因为那感觉不止一个,不自然而然从庞杂中显现,而庞杂则随之现形。感受在同一当下流动,过去与未来在此时共存。庞杂本身因此保持了一体性,而非被人为划分。如果用在水中来解释,那是一种水很长很大的感官知觉,覆盖时间上所有不同的区域,拥有在此时便也在彼时的冷静智慧(诶说起这种智慧那不得不提与智慧相携而至的幽默,它们永远是绑定的,有时不需要乱弹一番自己的理论也会被感染,如和她第一个丈夫带着婴儿在水中的那段,或是那个婚礼),把智慧用在一部实打实的自白中,我觉得是智慧的另一体现
这个故事本身其实也不错我也有喜爱的部分,但比起小k拍摄中的天才灵光一现,似乎那些具体的情感和情节保留在偶然什么时候会想到然后自己想一会儿就不错的未来好了。哦以及其实我喜欢?理解?也不是,大概就是没障碍地接受和她爸在后来的生命中的状态吧,是不够决绝和正确的,但是就像半自传所意味的那样,这不是需要评判和审视而是用她的身体和心去感受的电影(嗯怎么说到底fi的底色还是这么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