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但是十分主观
这是一部哲学意味非常浓厚的影片。关于世界的起源和本质,关于人类存在的意义,关于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影片的英文译名叫做“Journey to the West”,正对应了“西游记”的英文翻译,唐志军(杨皓宇 饰)和孙一通(王一通 饰)两位主角的姓也正与唐玄奘和孙悟空二人一致。

文∶张颖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唐志军是《宇宙探索》这本科幻杂志的主编。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始终痴迷于对地外生命的探寻。
尽管从未有过根本性的突破,尽管曾经的同事与同好纷纷离开,尽管拮据到用纸去糊编辑部的窗户,但是唐志军的“科研”热情从未消减分毫。

乍一听,这个人物的性格及其行为实在令人费解,好像他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异类”,所关心的问题玄之又玄、空之又空。

问题是,世间的真假与因果究竟是客观存在的,还是由人心所定?对唐志军来说,客观的现实解决不了他内心的困惑。
他认为人类短暂一生的所欲所求是徒然的,外星生命是远超人类的高级物种,最终会全面取代人类文明。

无论有没有结果,唐志军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是内心的安宁。正如西游真经是在九九八十一难的考验中取得。绕一圈再回到原点,途中的历练无法磨灭。

基于这样一个故事,影片采用了形式化的视听语言。首先,“伪纪录片”拍摄就是一种刻意的设计,这种设计通过第一人称视角,让观众始终与故事中的人物保持密切的情感联系,从而增强了我们对主人公的认同感。
当我们共同听取外星生命的遗言时,当我们一起见证“麻雀降临”的神迹时,很难不对日常生活产生抽离和陌生的感觉。
另一方面,纪录所体现的是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这种态度与旅程本身的荒诞不经形成鲜明对比,由此而产生的冲突,则塑造出影片独有的艺术气质。

街头抽烟的“孙悟空”、落满麻雀的石狮、黑夜中的火堆、森林中的铁皮舱,以及荒山野地的巨大佛像……镜头随意地晃动、不经意地捕捉,但我们在目光停留之际,分明能够感受到画面之外有太多无以言说的情绪。
与之相对应,影片的声画不同轨让主人公的表达更加暧昧,尤其是唐志军的“失语”状态。在编辑部的办公室中,他求助的字句被闷在厚重的宇航服里,他热情的分享被掩盖在崔大姐的喋喋不休中。

再次,影片前半部分的色调一直是清冷的,唐志军的房子狭小、暗淡无光,寻找地外生命所经过的乡村、田野也是低饱和度、灰绿色的空间。
直到孙一通的出现,电影的画面才突然变得明媚起来。

但是,前景中的玻璃窗和孙一通头上顶着的锅,又无不在提醒我们,眼前的一切可能只是幻象。其后的日食时分,每个人都深陷于无边的黑暗与未知。
这些元素共同呈现了“苦行僧”的修炼境况,体现了唐志军的隐忍与虔诚。

不知所云、自说自话、无病呻吟,是部分网友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为什么挂着胡萝卜的驴会出现在山上?为什么孙一通会突然出现在森林里?为什么麻雀能够卷携着孙一通凭空消失?
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唐志军幻想出来的,有人说唐志军回家之后的段落才是画蛇添足……而观众之所以会有这些疑惑和猜想,是因为影片在后半段切段了所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真实或虚假、偶然或必然,全凭我们自己作出判断。

在这些亦真亦幻的情节之外,影片的难得之处在于它的现实落点。这一行人里,唐志军始终没有对女儿的死释怀,那日苏成天醉得不省人事,女孩晓晓则彻夜失眠。

那么,如何将这种悲悯的情感与科幻题材相结合呢?在这一点上,本片确实差强人意。
虽然影片取材自真实事件,也出现了诸多具有现实原型的人物,但总显得符号化。

这里我想提及另外一部科幻电影——《降临》(Arrival,2016),因为两部影片的主人公都有一种在悲伤和虚无之间徘徊的纠结。但是相比之下,《降临》的故事显然成熟很多。
单就人物塑造来看,《降临》通过女主角的回忆、思考,以及她从胆怯到义无反顾的转变,将个人情感和超越时空的宇宙观完美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