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部剧比《因法之名》播出得更突然、更低调的了。

2019年4月14日晚,《因法之名》抢档《我们都要好好的》悄悄上线,空降北京卫视,该剧由李幼斌、张丰毅、李小冉等实力派主演,是最高检继《人民的名义》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然而,该剧仓促定档导致前期宣发缺失,网络端又只能在PPTV付费观看,剧集热度极其低迷,首播CSM55城收视率仅0.57%。

《因法之名》被业内看好却低调播出,或许与其敏感的题材有关。在剧中,公检法层层筛查仍判错案;因公殉职的警察抓错了人;勘察现场的警察被经验主义蒙蔽;法务人员写出繁琐报告却遗漏重要证据等,90年代公检法体系的典型问题被一一展开,而随着剧情的发展,现代公检法体系也将被呈现在大众面前。

然而,尽管《因法之名》在阵容、题材上与《人民的名义》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因法之名》的人物塑造脸谱化,剧情中也有大量情感线夹杂其中,当前以献礼为主的市场环境也不利于剧集扩散,再加上主流传播渠道缺失,《因法之名》难以再现《人民的名义》的播出盛况。

卫视突然上线,PPTV网络独播,过分低调

此前,《因法之名》曾定档2019年4月13日在北京卫视独播,但该剧疑似迟迟未能过审,中途一度宣布延期,改播刘涛的新剧《我们都要好好的》,后者在2019年4月13日还召开了全国首播新闻发布会,定于2019年4月14日晚播出,几乎没有改档播出的迹象。

然而,2019年4月14日晚,《因法之名》却毫无预兆地突然上线,在仓促定档的背后似乎难掩“此时不播,以后难播”的恐慌。

《因法之名》全剧围绕一起冤假错案展开,剧中不可避免地将呈现出公检法等相关部门的工作疏漏,本身涉及的题材较为敏感,也面临着更大的审查难度,能够播出已是不易。

不过,从播出情况来看,《因法之名》反响平平。一方面,由于《因法之名》突然定档导致前期宣发缺失,该剧首播仅拿到0.57%的收视率;另一方面,在网络端,《因法之名》由PPTV独播,而没有登陆一线的主流视频平台,曝光度大大受限。

而且,《因法之名》为会员独播内容,但PPTV的内容资源整体不占优势,降低了观众的付费意愿,而这将直接缩窄《因法之名》的观剧群体。反映到热度上,该剧上线16个小时,播放量仅500万,第一集弹幕仅19条。

另外,PPTV在各大视频平台的夹缝中求生,主要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平台的优势资源集中在体育板块,主要依赖中超、五大联赛、国际足球等赛事吸引受众,在受众覆盖上与主体的观剧群体存在一定的偏离。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PPTV本身的技术革新较慢。《因法之名》时,在PP视频手机客户端还不支持倍速播放,这对习惯了“2倍速”看剧的互联网年轻群体而言,并不友好。

多面影响之下,《因法之名》首播可以说是过分低调,微博上勉强登上的热搜也很快被挤下,几乎没有溅起水花,而网络端流量无法汇集难以形成舆论场,后期借口碑发酵的可能性也被削弱。

剖开公检法体系的问题,涉及敏感题材或使宣发受限

《因法之名》在播出前,曾被业内寄予厚望,该剧是最高检继《人民的名义》之后出品的又一现实题材作品,由李幼斌、张丰毅、李小冉等实力派主演,在阵容上也可与《人民的名义》相匹敌。然而,在这样的光环之下,《因法之名》为什么悄悄播出,传播渠道不畅,甚至没有在主流视频平台上线呢?

这或许与其敏感的题材有关。

《因法之名》一开场,由李幼斌饰演的葛大杰正在大雨中追捕一名拒捕的逃犯,与他一起参与追捕的仇慕因公殉职。讽刺的是,他们追捕的这名逃犯并不是真正的凶手。在之后的案件侦破中,公检法体系存在的问题被剧中的一些细节带出,呈现在大众面前。

1、办案程序复杂却不细致

在《因法之名》中,负责勘察现场搜集证据的陈谦和在向葛大杰提供相关物证报告时,一口气提交了尸检、指纹、血液、室内器具、门锁五份鉴定报告,显得相当繁琐。但繁琐并不意味着细致,在被要求的新一次勘察中,陈谦和才发现了能够影响剧情走向的关键性证据,一个橘子和两枚指纹。

2、经验主义当道,新一代的新思想被压制

剧中,葛大杰和陈谦和身上都有经验主义的影子,集中体现在陈谦和身上,他的理性判断更多地局限在自己的经验范围内。

例如,在一位新人向陈谦和提出犯罪现场只有卧室内的指纹被清理的疑问时,陈谦和根据以往经验断定这是犯罪者迷惑办案人员的手段。而在受害者体内的精液检查结果出来之后,陈谦和发现与犯罪嫌疑人的DNA不匹配,第一反应是“这怎么可能呢?”,并顺着自己的经验认为死者体内的精液为死后被人涂抹进去的。

3、上级的绝对压制

上级对下级的绝对压制在剧中有较多呈现,例如,随着案件的社会影响发酵,局长介入案件侦破会议时,要求负责破案的葛大杰“站着”并强制让其保证“十天破案”。在整个工作体系中,底层的声音被淹没,向上传达意见的渠道几乎瘫痪。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播出的剧情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涉及到也只是当时公检法存在的问题,并最终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可以看出整体展现力度较大。随着剧情的“平反线”展开,《因法之名》将直面现代的公检法体系,可能会触及到更多靠近红线的敏感点。

值得注意的是,涉及敏感题材很可能是《因法之名》宣发受限且无法登陆主流视频平台的深层原因,要知道,同样敏感的《人民的名义》曾导致50家投资方“逃跑”,即便首轮播出后大爆,收视率最高破7,但至今都未能在卫视二轮播出。

人物脸谱化、情感线多、环境不利,《因法之名》难成下一个《人民的名义》

《因法之名》从立项至今,经常被拿来与《人民的名义》相比较,两者都以实力派撑场、都涉及敏感的题材、都由最高检出品,但是,在相似的外壳之下,《因法之名》却很难复制《人民的名义》的成功。

首先,在人物塑造上,《因法之名》中的人物呈现有脸谱化的嫌疑。比如李幼斌塑造的葛大杰文化水平低、执行力强;张丰毅饰演的邹雄严肃、不苟言笑、正直为民;苇青(《战狼2》《我不是药神》中走红的老奶奶)塑造的丧失女儿的母亲等,都与他们经常塑造的或者经典的人物形象相似。

另外,《因法之名》中也有些人物的属性表现过于明显,比如杀人凶手郑天出场自带杀气,无论对自己的女朋友还是情敌、邻居说话都是一副恶狠狠的口气,好像在告诉观众“人是我杀的,我是凶手”,减弱了烧脑情节的代入感。

其次,在剧情表达上,《因法之名》目前的剧情节奏较快、情节抽丝剥茧,但从整体的剧情发展来看,《因法之名》中融入了大量情感线,剧中人物的不道德或违法行为的动因多起于两性关系。

例如,许志逸在外拈花惹草,他的妻子柳莎莎出于报复找了情夫建材老板;而他的小三也出于报复找了情夫郑天,最终杀害柳莎莎的凶手正是郑天。而且,在新一代成长起来之后,人物关系仍集中在小学时代的熟人范围,邹雄的女儿和葛大杰的女儿都爱上了许志逸的儿子,人物情感关系复杂。这使之后的剧情发展有“刑侦线不够,情感线来凑”的隐患,再加上该剧共45集,围绕一个案件发展也有注水隐患。

再者,在市场环境方面,《人民的名义》大爆时,反腐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整个社会对反腐有集中的关注度。《人民的名义》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呼应了当时高压反腐的常态,该剧播出后引发的强烈反响、好评如潮则印证了上层决策之佳,是民心所向。

然而,当时的市场环境、高收视率以及形成的社会舆论都不可复制,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人民的名义》同样不可复制。《人民的名义》能够过审并不意味着政策放宽了对敏感题材的审查,而是特殊时间节点下的特殊机遇。

相比之下,《因法之名》的播出正值献礼年,但该剧与一般的任务剧不同,《因法之名》既歌功颂德,也揭开疮痍,这与主旋律内容集中献礼的市场氛围存在一定的相悖之处。《因法之名》能够过审却无法顺利与更多群体见面,或许也是上峰对其内容的试探。而且,平反冤假错案与反腐相比是极其个别的事情,很难带动社会上大面积的共鸣,再加上主流传播渠道不足,难以引爆市场将成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