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场坠楼的剖析(Anatomie d’une chute,2023),这一场究竟是他杀,还是自杀的庭审,旷日废时,仍无法还原事件原貌。就像夫妻爭吵下的那一段录音档,这一档案在播放中,是以影像復现的方式出现在银幕画面里,可是到了音档结尾的衝突高潮时,画面切换到法庭內,真相被导演抹去,观眾只能透过相信或不相信女主角的自述,在脑海中还原现场——女主角说,自己在盛怒之下衝向丈夫,打了对方一巴掌(破坏力的外倾),而丈夫继之以不断自残来泄恨(破坏力的內倾),然后观眾又被拋入他杀还是自杀的迷雾中。导演刻意隱蔽了真相,在艺术上的效果,就是丰厚了故事的事体,这是诗以至於艺术「显」与「隱」的老问题。

2、透过了科学採证,心理分析,文学与作者的关係,不论是鑑识人员的验尸或现场模擬,心理医师的解读,作者藉作品的宣言,或者是检察官和律师的詰辩,最终都导向了模糊与混沌,因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於殤子,而彭祖为夭」,你所站的角度不同,所见自然不同——庭审的过程宛如庄子的齐物论。

3、案审必须作出仲裁,陪审团必须给出结论,然而比这更重要的,是亡者(父)和嫌疑者(母)的孩子,他还得活下去。孩子全程参与审判过程,法官希望他迴避,担心他受伤,他说:「我已经受伤了。」而这一个承受了重中之重的孩子,在关键一刻主动要求作证,为事件带给自己的伤害止损。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思想上的伦理问题,出自论语的「直躬证父」,和孟子里「窃负而逃」。这里不谈男孩是否认为母亲杀父,这里谈的是如何走出创伤,「终身訢然」,那么无论如何,他都必须辩证母亲无罪。

论语子路第十三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隱,子为父隱,直在其中矣。」
尽心章句上三十五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皐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然则舜不禁与?」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

4、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佛洛姆曾辩证两种词汇的差別:好奇、有兴趣。如果只问自杀还是他杀,单纯求答案,那是属於好奇的层次;至於整部电影的剖析,则是表达出一种对人、人的关係、人的处境、表现和抉择的深度兴趣。何况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离婚会是一个比较適妥的解决办法,婚姻问题直接上升到凶杀案,在精英阶层中还是有点不切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