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3.26于小西天
8.5/10
又挖到宝了,超出预期,尤其结尾有触动。
ps. 中途打盹了一会,很遗憾。
就影片本身:
选角和表演很出色,剧本,角色,表演十分融洽。阮玲玉如残玉引人怜惜,远看哀婉忧伤近看精巧玲珑,的确让人心生同情和敬意。
此外,默片别有一番魅力,沉默的影像、压抑的力量。本片虽非喜剧,却有基顿和卓别林的风范,还另有一重根植于亚洲现代底层社会的现实主义色彩。像《切腹》一样,底层人依旧是祸患临头时绝路一条,男人去切腹、女人去卖淫…
如果说神女是标杆式的杰作,这部在此基础上还多了一分神韵。比神女的传统现实主义路线更精彩,视听语言上也有先进、创新之处,打破了常规戏剧叙事的传统:回忆和想象的蒙太奇插叙,画面并置,平行蒙太奇。
不得不提,给默片配音的确是鸡肋之举、画蛇添足,声画不同步显得很割裂,更何况口音又和原版不同,令人出戏。另外默片的对话以字幕方式呈现,本身就不甚自然,再将文字转化为对白或画外独白说教气就更重了。
略有瑕疵的是,最后还是上价值说教了,人物由悲观到积极的弧光在画外音的阐释中都消失了。但我认为结尾的处理还是比较合理的,作为旧时代的牺牲品,没有理想化的出路才是最真实的。无论如何,影像本身仍有一股不可化解的浓烈力量,愤怒和痛苦隔空可感。基本上被故事和阮玲玉的精神打动了,瑕不掩瑜。
ps.富有戏剧性的是,她生前最后的话是-我要活啊,结尾的经典镜头深印于心。
电影之外:
该电影和现实的互文关系颇有意味。电影本身兼具时代和演员的双重烙印,情节又带有传记性的悲剧色彩,这是翻拍的传记片无法比拟的。
就现实角度而言,那时的女性面临经济、道德、媒体的三重绑架,今天也不能完全规避。那时候的媒体炒作很有一套,今天依旧。
运动也罢宣言也罢,宏大叙事都会掩盖真实的压迫。女性是占半数人口的一个个鲜活个体,怎能说解放就解放了呢?每个人都要觉醒和自救。(此处不再展开)
ps.和出版社负责人一样,我也希望她在生前多留下些作品啊。
2025.3.26
《新女性》-百年前的女性主义杰作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
评分:B+7.8简评:越来越喜欢雷乃的风格了。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浓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为背景,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开始尚有疑惑。毕竟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地下组织离现在的社会太遥远 ...
评分:B+7.9蔡明亮的电影序列有着微妙的连续性-于演员、风格、剧情均有体现-交错编织成孤独和情欲的奏鸣曲。(详见其他影评)《你那边几点》几乎是《广岛之恋》的现代版:短暂的邂逅和分别,从此爱上一个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爱上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