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点开一部聚焦乡村教育的剧,可能是因为刚看完YY主演的电影,对佟丽娅还是比较喜欢,看着看着就追下来了,不得不说,现实题材的正剧,还是和下饭剧很不一样。主要演员基本都是实力派,不用担心表演方面有什么问题。肉眼可见,剧本上是下了狠功夫的。

说实话,乡村教育离我的生活很远;而中小学生活也在记忆中开始褪色。《春风化雨》可能对很多观众来说,故事内容都很有距离感。要抓住观众的眼球,还不能像下饭剧那样,可以下抓马的钩子和伏笔。反而是要在平实的叙事里,做到既和现实相符合,又有亮点和信息量来抓住观众。还是挺有难度的。

这几集看下来,我觉得《春风化雨》做得很不错。根据目前观看的感受,我总结了这部剧的几个特点。

回归真实的乡土风情

故事发生在西南地区,其实对我来说还是挺陌生的。曾经听贵州的朋友说那里的气候养人,出美女、皮肤好,还颇有心动。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和其他一些乡村主题的影视剧相比,《春风化雨》的乡土风情更写实。

一方面并没有特意去采风景秀丽的画面,精心拍摄成风景大片。另一方面,通过安老师家访,带我们走进大山,看到大山里的留守家庭的真实状态。

一些剧情片,或许会刻意刻画穷困潦倒的视觉呈现,通过布景去呈现剧情的反差张力。但《春风化雨》显然走了写实派。青山秀水的实景地貌和真实的山里人家,看起来并没有那么惨、那么困难,仍然能一起开心地吃饭,哪怕就着酸菜炒黄豆。

对了,我也是才知道酸菜还有这么多品种。 以前我只喜欢吃酸豇豆,以后可以有更多的尝试了。虽然本来吃酸菜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但没想到这样写实的拍摄手法,竟然拍出美食节目的效果。明知丫丫和一众老师用肉和贫困孩子们换酸菜,是为了照顾孩子的营养,但真的让我有种酸菜比肉更好吃,被种草的感觉。

不歌颂苦难的平凡人生

就像是一罐罐的酸菜,明知寓意是艰苦生活,却被拍出了美味和幸福,《春风化雨》没有刻意放大苦难和贫困,却能从平凡的人生里砸吧出美好的滋味。

周末回家帮家里做农活,虽然苦累但却有温暖,也有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城里孩子最大的区别,恐怕是要学会平衡农务和学习的时间。乡村学校虽然简陋,但并不是破旧不堪脱离时代。

古色古香的办公室,如果放到江浙这带,一翻修就是间网红民宿。虽然没有像城市学校那样端正宽敞的现代化校园,但该有的教学设备也都有。大概只有食堂和宿舍,具有“乡村感”的艰苦环境。

其实我看到这样的校园,有讶异,但更多的是感受到了真实。记得我在初中时也作为学生代表去结对扶助的农村学校送温暖。去之前,脑海里脑补了好久的茅草屋、木头房、不好走的山路。但下车时看到的景象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落后。虽然校舍没有那么美,有点像工厂里盖的厂房,但其实该有的都有。最大的差距就是宿舍和食堂。宿舍真的和剧里没差别。伙食条件也和剧中类似,条件差的学生会从家里拿咸菜、酱瓜、腌肉之类的浙江特色菜。学生的家庭条件也有参差,并非全都是条件很艰苦的,和我们这些城里孩子大差不差的家庭也有。这点在剧里也有体现,有城里长大的孩子来乡村学校上学,这个设计不多见但合情合理。

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对碰

本剧的一大矛盾点就落在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的对碰。从城市里来到乡村的老师,支教的丛老师也好,包分配的安老师也好,都有阵痛期。

一方面是学生的成长情况不一样,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城市来的老师也需要适应期,通过实践来探索乡村的孩子要如何教育。一方面,学习过教育理论的新生代老师和以钟校长为代表的乡村老一辈老师之间,也有教育理念的差别和碰撞。

“棍棒出孝子”,不说放在上一代,其实在我这一代,也还有长辈认同这个理念,会觉得孩子不听话就得打。乡村里的“野孩子”皮糙肉厚的,更是得打出好学生来。而现代的教育理念,语言引导、正向教育等等,这是教育方法的大势所驱,但用到乡村孩子的身上,存在断层,并不能照搬照抄。

从小没有在规训中成长起来的鲜活小生命,要怎样让他们学会“听话”,这也是剧中老师们在一步步的实践中来思考和探讨的。也是安校长布置给支教丛老师的课题。

比如,不要同情,而要“共情”,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

再比如,经济水平和生活习惯差距很大的孩子们,要如何化解彼此间的矛盾。

而把城市孩子丢到农村孩子里,也是神来之笔。通过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更立体地向观众展现了不同生活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有何区别。又通过冲突的解决,让老师们带着观众一起思考城乡教育的差别。

可别说,学生的设计,还挺有《变形记》的感觉。就像标题说的,我认为这部剧播出排期晚了些,其实放到暑期档,还挺适合亲子一起看。父母亲也能学到一些教育理念和技巧,而让城市小孩了解乡村的同龄人的生活,也是在别人的故事里学习和成长。

紧扣时代特色的年代感

最后一届包分配、非典、网络事件……还有校服样式的变迁,看得剧组做了很细腻的功课。

这并不是大女主剧,而是乡村教师群像剧。只是通过佟丽娅饰演的中生代老师代表,串联起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是普通的剧,频繁闪回和回忆是很容易让观众疲倦的。但在这个故事里,从于校长开始,到符校长、钟校长、周校长,直到交棒到安校长手里,还有更年轻的一代乡村教师的学习和成长,如果按顺序叙事反而会让剧情拖沓冗长。

编剧巧妙的通过中生代教师向新生代教师介绍自己在新人时期的经历,以及对老一辈的回忆,体现了一代代的薪火相传。正因有繁多的闪回和回忆,要让观众不混淆时间线,就必须扣住时代特色,突出年代特色,而不是简单的只用人物造型来区别。

第五集的网络事件同样是神来之笔。网络普及之后,大众对一个事件的态度很容易往失控方向走。这个富有时代特征的矛盾事件,联结起两个深度话题:

在尚未形成独立的判断和正确的是非观时,家长或老师应当如何引导孩子接触网络、使用网络?

棍棒教育到底合不合理?面对不服管脾性的孩子到底怎样的教育方式更有用?

钟校长的话,虽然我不是教育工作者,但却也被打动到。

“老师就是行走的教鞭……”

“时代进步了,老师的权威却没有了……”

“我始终想不明白……”

从剧情里看,钟校长的棍棒教育是有用的,但却违背了时代的主流趋势。所以他想不明白。他的辞职,也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一种教育理念的退潮。但剧里并没有拔高,而是让老一辈想不通,让新一代继续钻研课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很符合真实情况。

符合人性的师道传承

其实这部剧看起来平淡,但每一集信息量巨大,基本没有废话。师道传承是这部剧的重点内容之一,毕竟是乡村老师群像。

很开心看到没有脱离人性的讲述。对不同老师的自身的困境描述,都落到普通人的层面。缺钱,很真实,这是乡村教师必须面对的一大考验。要如何选择,何去何从?只要没违反相关规定,个人如何选择其实都可以。

愿意自己贴钱的老师、0报酬的行为,当然要感恩,但剧里也并没有做道德绑架,尊重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本心选择。

异地夫妻,要如何维系感情?

学生和孩子,要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

艰苦环境中如何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

这些都是乡村教师们切实面对的。我觉得这部剧的编剧是真的下了苦功。不论是对乡村教育的大背景的描述,还是对老师、对孩子的描述,每一个人都是立体而鲜活的普通人。

更难得的是每一集都蕴含了值得人们深思和探讨的话题。这并不是一部简单歌颂园丁的献礼剧,其实还蛮适合为人父母者,从另一个角度来学习亲子相处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