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3届香港金像奖中,去年票房表现不俗的《九龙城寨之围城》和《破·地狱》成为了最大赢家。两部电影不仅为近些年低迷的港片市场带来期待,甚至在内地上映了加长版和重映,海外反响也久违积极。

香港影院一片惨淡之中,竟然有两部本地票房过亿的电影。此外,历时八年终于在影展首映的《风林火山》也引发了众多关注。

这引出了那个经典问题:香港电影是否可能复兴?

...

文字:郑欣晴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香港电影的“复兴”似乎是一个热议题,那么在谈论“复兴”之前,香港电影衰落了吗?在上世纪,无论是“新浪潮时期”还是之后的“黄金十年”,香港电影一度引领着全亚洲的审美嬗变。

然而在今日,港产电影被认为陷于旧题材,进步也难以寻觅。本世纪初便有“香港电影已死”的论调,二十多年过去,这种夹杂情绪的议论都变得稀少——人们不再谈论它了。从水准和影响力来看,香港电影无可避免、无可争议地衰落了。

那么,《九龙城寨之围城》和《破·地狱》达到以往港产佳作的水准了吗?客观的说,两部电影是佳作,然而要达到“复兴”水平,我想答案是否定。不仅未达到,且似乎距离不近。黄金时期的港片极少说教,常常“讲到唔汤唔水”,反而形成了立意特有的模糊与暧昧,润物细无声。

然而对比之下《九龙》和《破》的说教之刻意使一些对白在流畅的剧情中分外生硬。《九龙》中角色抒发的城寨情怀和多次直观的场景特写,让“本来应该用演的都变成说出来”。影片以身份为母题,找寻自己身份的主角、即将拆迁的城寨已让观众有切身之感。

但台词仍怕你未明白——“你爱的是城寨里的人”“香港变得很快,但有些东西不会变的”,未免有人物塑造上的偷懒之嫌。而《破》的结尾部分,男主角对于生死观的灵堂独白和最后的抒情旁白更被一些观众认为“清晰得大煞风景”,缺乏留白与想象空间。

...

《九龙城寨之围城》剧照

《九龙》和《破》同许多港产电影一样,主人公都是主流之外的群体。边缘人本身有着两重定义,一是具有边缘心态的普通人,另一重是被社会忽略,在主流视线之外的人。然而两部影片的故事线和人物走向都偏程式化,因此流失了部分作为“边缘人”的真实感。

看到开篇就能想到结尾,固然是一种不会出错的经典架构,但总仿佛缺少一味药,让影片在观众心里留下情绪之外的余味。曾经的香港电影塑造边缘人,常源于生活的境遇,而又以深切的悲剧美学高于生活。

同样讲述身份的迷茫,《无间道》中新的黑帮老大看了一眼妻子的照片,转身涌入欢庆回归的人群中迎接新世纪的到来,通过侧写的方式使观众瞬间感到角色的五味杂陈。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许是目前港片最缺少的东西。

必须要说的是,《九龙》与《破》虽然情节和人物有些粗糙,但故事和情感是丰满的,配角也可算有血有肉。同近些年内地反响稍好的港片如《怒火·重案》《谈判专家》相比,配角和群像的优秀更加明显,的确可以说是“有往日港产片风范”了。

这也显示了一个问题,即叙事技法与视听语言的不精巧,拉低了影片的整体上限。而曾几何时港产片以技法和视听掀起了风格化浪潮,如今却是“旧瓶装旧酒”,旧酒虽佳酿,却仍抱有更高的期待。

...

《破·地狱》剧照

谈及风格化,从目前的评价来看,刚刚在戛纳首映的《风林火山》似乎在另一个极端。《Screen Daily》网站肯定了其在美术设计上的高水准,亦指出“由于缺乏情感与叙事连接,观众必须花费大量精力才能搞清楚角色关系。”社交媒体评价也毁誉参半,有人说“我不确定我到底看了什么”“故事简单完全无推进,只是无数技巧卖弄”。

另一种声音则是一些人将该片与王家卫电影对比,认为视觉风格上的独特弥补了叙事的零散。对于犯罪剧情片,这样的评价已显示出电影吸引力不足。

然而该片粗剪版长达7小时,映版为132分钟,需要考虑篇幅大量缩减损伤叙事连贯性的可能。此前麦浚龙首部执导的《僵尸》追溯经典香港僵尸片文化,被认为是“香港电影的招魂幡”,而新片的两极评价似乎显示了电影事业的道阻且长。

...

《风林火山》剧照

虽然谈论“复兴”为时尚早,但今后港产片或许持续出现佳作也未可知。《九龙城寨之围城》和《破·地狱》让很多人对香港电影重拾信心,可能对于下一部港产佳作,会有更多人愿意走进电影院一探究竟。

最终是“复兴”,还是循着旧时代投来的最后一瞥,需要时间答复。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香港制造”也许是时候向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