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9
前言:
看完才知道本片是王家卫处女作,我觉得风格已经挺成熟了-即便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本片却超出预期。
看之前我对王家卫还是有些抵触心理的,不光是单纯因为他的作品,也是因为他在国内(文艺圈)太受推崇和吹捧,对他则有些敬而远之。
对王家卫的态度比较复杂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本人的作品在文艺和商业、爱情和警匪之间暧昧摆荡,在一二流之间徘徊。我不敢相信能拍出《春光乍泄》和《重庆森林》的人还会拍出烂俗的《繁花》。
简评:
王家卫拍的警匪片(其他港片我没看过)就像美国对黑帮和西部的戏剧化处理一样,放大了其浪漫和神话色彩 ,营造出英雄主义/大佬情结。这种处理必然导致和现实生活产生距离,不过是否必要吗?在强化了某些东西的同时必然也导致了一些东西被忽视。通过夸张的视听手段渲染,甚至是直接的冲击力营造出暴力美学和惨烈奇观。如处在生死边缘的人,钱财和生命似乎都轻而易举可以得到或抛弃,而欲望诉求却被凸显强化-“只想威风过一次,当一日英雄”。观看这类虚构作品就像看成人童话,明知道是虚假的却依旧选择相信。
本片聚焦于香港底层社会年轻人混乱的生活,在情谊和残酷现实之间的两难境地;善恶的并置、霓虹都市和阴暗市井的反差。但风格和表达方式则和同样描绘底层人物悲剧的《小武》大相径庭。
这样的作品评价容易两极分化。总体来说观感很强烈,一方面对视听风格和狗血的剧情十分排斥,一方面强烈的情感体验又深深吸引和触动着我。本片像《阿诺拉》一样混乱且爆裂,然而主旨内核却隐藏于悲剧的另一面-深井中的悲悯与情感微光。关键在于,这样的爆裂美学如何做到不过度、尤其是不能用直接的感官体验吞没了情感思考,不能将悲剧掩盖了批判反思。
此外,还是觉得不如戈达尔深刻和纯粹(原谅我用这个词),个人总是处在被动的关系中,缺少个人主动的思考。
本片王家卫的质感已经有了,抽帧形成动画的质感,强化了运动效果。不过那些做作的诗意句子实在无厘头让人出戏。对于营造大片场面和奇观我觉得是做作,费力费钱还失真,本末倒置。
ps. 求名求利求情者难全,讲求太多必然引起纷争,出来混没有好下场…(有的话也拍不出来)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7.7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8.0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8.2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7.7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7.9
25.6.1 小西天
王家卫影展第一部
王家卫处女作的爆裂美学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
评分:B+7.8简评:越来越喜欢雷乃的风格了。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浓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为背景,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开始尚有疑惑。毕竟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地下组织离现在的社会太遥远 ...
评分:B+7.9蔡明亮的电影序列有着微妙的连续性-于演员、风格、剧情均有体现-交错编织成孤独和情欲的奏鸣曲。(详见其他影评)《你那边几点》几乎是《广岛之恋》的现代版:短暂的邂逅和分别,从此爱上一个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爱上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