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迷影情结,从私人视角出发侧写城市的变迁与时代的更替,核心则是对电影这一形式的深切眷恋,既像是纪念,又像是悼念。令人叹服的是,私影做法却开辟了广阔的联想空间,内容完全不是固化的,他不是关于某时某地某一文化背景下特定群像记忆的简单临摹,即使考虑到文化差异与较为密集的旁白输出,我们也能被吸引与启发并获取某种独特、私密的感知:这首先是表象上的,在这一层上观影快感直接与观影经验挂钩,除了片中提及的影片,我们还能够从影像本身联想到太多影人作品,这种联想无关对错,从好莱坞到独立电影,从爱森斯坦到希区柯克,在那种似曾相识的奇妙感觉中,激动喜悦的阀门被冲开。比如结尾车内对话,它可以是呼应着梅里爱的银幕魔术,又或是阿彼察邦的异域神秘,亦或是阿巴斯的虚实交织,但它又不是机械的摹仿,因为显然将如此众多风格鲜明而又各异的影像风格杂糅起来传递自身经验,没有饱满富足的热情与才情是无法实现的。其次是激发观众——影迷自身的电影记忆,无论如何这只是一部影片,它只呈现为一种讲法,然而导演随心所欲又赤裸真挚的表达,无疑会在每位观者的心中激活极为相异的印象或思索过程。当然也并非信马由缰,影迷情怀总归还是有某种交汇点的,当照片捕捉到“幽灵”的时刻,当狗借影像与声音而“复生”的时刻,当放映员以泪锁门的时刻,当灯牌变异以告白的时刻,当空荡荡的影院传来鬼影之际,当售卖周边的小贩身上的英雄过往被挖掘的时刻,当爱吹小号的网约车司机骤然消隐之时,我们知道,因为这些极其琐碎的片刻,我们对电影的信仰似乎又有了某种支撑,我们又一次被电影的魅力打动了。借着那久已逝去了无痕迹的幽灵,电影再度苏醒。
挽歌,或是进行曲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他们,我们;队伍,个人?
在主流话语体系内兼顾了正直敢为负责的建言功能与以低姿态轻巧抚慰人心的出气筒效果。为了让影片精微地置于意有所指而又得以被接受的那一平衡点上(天台上的独木桥?),文本从始至终有一种流畅自如而又无处不意在言外的暧昧丰富感,比如最后选择与首 ...
海水迷失我的眼,但轻柔抚摸我的身体
艺术作者的超前与创新总是先于人们孜孜以求的解读的步伐。我们无法确定虚焦摄影以及伴随的去戏剧化、固定中远景、松散的人物线条等做法传达了什么,它兼从文本与影像二者上消解了一种习见的传统的对于电影的期待与观看方式。它通过放松对影像的控制而 ...
无限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神神叨叨又迷人。最后一幕所有人手牵手以及孤独谢幕的镜头已足够迷人。他把生命中留下重要印象的相关人物串联起来,是为了保存遗留住记忆,还是通过把他们统统封存固置在电影里,从而放下某些执念?/最好的自反电影之一,结合超现实天马行空肆意横流 ...
王子复仇落败记
与哈姆雷特的对照耐人寻味。这个“王子”一直被克劳狄斯蒙得团团转,父亲鬼魂的归来却并未引他走向真相,反而为他的更深层次的被蒙蔽提供着材料。那象征父子和解之希望的嘉奖与礼物,却恰被指认为反映父亲之罪恶的证据。李立忠最可悲的还不是认不清复 ...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
全片观众反应最热烈的几个梗:阿那亚、贝斯手、平房人、拉播等等,乍一看确实有段子手化的倾向,不过又轻巧地避开了《永安镇》最后一部分的那种油腔滑调、抖机灵的感觉,这也许是得益于他们那令人羡慕的创作方式,不是刻意求奇而是把他们这一群人日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