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部影片在法国其实被翻译作《Winter Break》,怪不得一开始搜不到,巴黎的地铁几乎全是它的海报,我一开始很好奇为什么这部片在法国的广告宣发上花这么大力气,后面一查发现这片的导演Alexander Payne也导了《巴黎,我爱你》,好吧,怪不得法国人那么给面子。另外一点很有趣的是,电影里Angus要郑重地说一些严肃的承诺时,都会用比较蹩脚的法语,电影院里的法国人好几次都笑出了声。《Winter Break》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真实展现了人物的心理,它贴切地勾画出心理情感当中那些不加矫作的真实,真实到几乎令人感到刺痛。

三位主人公各自都怀有命运攸关的心结:不良学生Angus的生父是精神病,母亲离婚后另寻新人,对孩子缺乏关爱,屡次安排他转校来惩罚他,导致生性敏感孤僻的他患上抑郁症;黑人食堂大妈Mary为特权阶层的孩子们服务了一辈子,却无法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她的孩子因此在越战中为国捐躯,巨大的悲痛折磨着Mary;教师Paul因严格老套而被老师和学生们厌恶,他终其一生都未能找到相伴的爱人,孤独如同影子那般与他形影不离……这三个社会的失意者留守在学校里度过圣诞节,仿佛组建起了一个临时的家庭,在新英格兰纷飞的大雪当中,他们各自掩饰的不幸和悲痛的过往像是画卷那般慢慢展开,他们彼此安慰,彼此救赎,甚至为此牺牲。

影片的情节和主题其实很像是《闻香识女人》,同样是对于学校伪善僵化的非人体制的控诉,同样是同样是一对老少的失意者,情同父子般驾车出游享受人生,同样是面对社会和学校的规训戴着锁链跳舞,但不同的是《Winter Break》更加接近现实的遗憾和丑陋,电影的结局并不是Paul老师激情慷慨的演讲挽救了少年的前途,而是他自己一人承担下了所有责任,用自己被开除而换取了学生Angus能够继续留在学校读书。或许也正是因此《闻香识女人》结束于雄辩后礼堂的掌声,《Winter Break》却在Paul老师驱车离开学校时往窗外吐的一口酒处告终,那瓶酒是原本是校董送给校长的,Paul以此作为对体制的唾弃和报复,正如他年轻时开车撞倒污蔑他抄袭的同学而被哈佛开除那样,他永远和曲意逢迎的体制格格不入,真诚而高贵的心灵总是被驱逐在边缘。

...
下图是19世纪法国画家Alexandre Cabanel所画的《The Fallen Angel》一角(《堕落天使》)

影片中Angus愤恨的眼神时常让我想起Alexandre Cabanel所画的《The Fallen Angel》,少年敏感脆弱的内心表现为叛逆和暴怒,他和路西法是那么相似,不光是眼神和眉角,更具有非常类似的经历:路西法本是天使当中最忠实强壮的一位,他拥有着完美的肉身和充盈的才智,却因反抗造物主被驱逐出天堂,他交叉的双手和染黑的翅膀都表现了他内心的愤恨与怀疑;Angus也是在影片中最为杰出机智的学生之一,同样拥有着英俊的外表和出众的五官,使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古代文明拿了最高分B+,而是他在礼堂弹奏satie的《Gymnopidie No.1》,弹得非常有灵性,尽显才华,而生父的疯癫、母亲的再婚、转学的不适都让他敏感的内心趋向孤僻和愤怒,使他走向对周围人的怀疑和反抗。

从某种角度上说,Alexandre所画的《堕落天使》也是一位“Holdover”(圣诞留校者),堕落天使路西法看到其他天使飞向天堂,展示上帝的荣耀,自己却被驱逐在大地上,因此留下了愤恨的泪水,Angus看到其他学生纷纷离开学校,回到家人身边享受温情,自己却被家人放弃,抛在冰冷的学校里与“怪叔叔”为伍,可能也会有类似的感受吧,难怪他的眼神和路西法那样相似。然而圣徒般的Paul驱车带他前往波士顿看望生父,并一人承担下违规的责任,从而让Angus免于开除得以留校,他用自己的下坠,换取了少年路西法不再落下。

...
Alexandre Cabanel所画的《The Fallen Angel》(《堕落天使》)

非常有趣的是,我正是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去看了这场电影,街头的餐馆大多关门和家人团聚了,我行走在冰冷的雷恩街头,找了家还开着的麦当劳吃晚餐,方圆五里只有这家麦当劳开着,因此坐满了黑人和阿拉伯人,空气中充满了牡蛎和狐臭混合的腥味,吃完饭便去附近的电影院看了这场《留守者》,电影院门前的圣诞集市挤满了黑人,空气中回响着温馨的圣诞谣曲,飘荡着巧克力酱的香味,整场电影座位空空荡荡的,加上我只有五个人,我和另外一家人,作为异国他乡的留守者,看完本片内心五味杂陈,想起自己敏感叛逆的少年时代,总是触怒,总是犯错,躁动的内心充满着下坠的渴望,感谢身边如同Paul那般包容我的老师和长辈,日后我若也为人师,也要尽可能地用双手托住那些年轻的灵魂,以便他们能够尽情舞蹈,而免于直面下坠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