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也是在讲演艺圈的事,与那部《日落大道》都在1950年上映,二者都成为经典被载入了影史,看似巧合,如果愿意仔细研究一下,一定能够找出一些逻辑和联系,为什么在那个时点,好莱坞格外关注起自身所处行业的普遍生态和个体的命运起伏?
只管臆断一下: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在那个时期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各种题材的影片层出不穷,圈内人才济济,也鱼龙混杂,行业繁荣的背景下一定不缺现成的故事和题材;把身边的人和故事搬上银幕是一桩很讨巧的生意,主创人员对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再熟悉不过,理解很难不透彻,剖析一定很深刻,靠山吃山,轻车熟路;观众当然也喜闻乐见,明星大腕亲自解密圈中内幕,真实中的绯闻八卦以另一种形式演绎,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试问有哪个行业具有电影这种优势,可以让外人轻而易举地了解行业及其从业者的生存状态?
近水楼台,熟悉不过,所以经典。
《日落大道》属于暗黑系,我们品评过,影片批判性强,悲悯气质更强。
这部《彗星美人》三观更正,虽然有点说教意味,但胜在剧情过硬,人物形象更加硬。
三个女人一台戏,三位女主演的演技为人物与情节的匹配奠定了基础,玛丽莲梦露在此片中只是匆匆的过客,连第四个女人都排不上。男人们虽说都是配角,但也是完全能够衬托红花的绿叶。
男人角色之一的名言“无法爱人与被爱,你我都有填不满的欲望,用不尽的才能。”是概括中心思想的点题之笔。
说的道理简单,但让人心服口服却不容易。
有人为《日落大道》鸣不平,在次年奥斯卡的竞争中全面落败于此片,如果单从寓教于乐的角度是能解释得通的,《日落大道》更像是电影人抒发感慨直抒胸臆的性情之作,是散文是诗,而《彗星美人》却具备主旋律小说的气质,既照顾观众的猎奇心,又潜移默化地讲通了人生哲理。
哲理也浅显:一是名利场的光环里必有生存危机;二是光环的能量足以诱惑外面的人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粉身碎骨。
大明星玛戈万万没有想到,一时的恻隐换来的是取而代之;上位者伊芙万万没有想到,义无反顾苦心孤诣换来的也只是囚笼和幻灭。
名利场里不能只盯着名利,大女主玛戈的角色能站得住在于她首先是一个女人,其次才是个明星,以往的成功与荣耀给了她骄傲任性的一面,但架不住韶华易逝、岁月无情,任何职业女性处在她的年龄段难免会变得敏感而焦虑,老戏骨贝蒂戴维斯的表演活灵活现,让我们心服口服,极易理解人物并产生共鸣。玛戈的善良开启了整个故事,有评论认为她对于伊芙的接纳过于直接和简单,一个大明星怎么那么容易就让一个小粉丝晋升为自己的贴身秘书,我倒是倾向于在那个时代的美国这种事情不会鲜见,首先玛戈闺蜜凯伦的引荐功不可没,要知道美国是有人才“推荐”的传统的;其次英雄不问出处一直是立国之本,历史上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是文化繁荣的前提之一,戏剧影视行业当然不会例外。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我们看到的依然是一个充满了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名利场呢?
信息不对称,人性靠不住,名利的诱惑激发人们心底的欲望,利令智昏,不择手段。
影片原名《all about eve》,伊芙即名利和欲望的代名词,一切关于伊芙,关于伊芙的一切,通过伊芙的上位,我们看到了追名逐利者飞蛾扑火的整个过程,明白了所谓长袖善舞者的下场终归也是作茧自缚。
影片最后的一幕堪称经典,光环加身却身心俱疲的伊芙房间里出现了另一位长袖善舞的姑娘,不速之客的闯入再次提醒我们:
只要名利还在,欲望还在,就有无数个伊芙在暗中等待。
足以为图谋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