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符号”是电影《杀生》最鲜明的特点,且没有之一,影片开场便给到牛结实一组下山镜头,结尾又恰好是一组上山镜头,这“一下一上”不仅勾勒出他生命的轮廓,更让所有矛盾聚焦于一个关键问题:谁杀了牛结实?
为了寻找答案,影片引入补充视角“我”,然后以非线性叙事和侦探片架构展开故事,在层层迷雾被拨开后,观众反而更加糊涂了,仿佛每个人都参与了牛结实的死亡,但又都没有直接参与最终的绞杀,导演管虎试图用人性模糊善恶、以父爱遮掩伤痛,这究竟是他的“不可言说”还是“力有不逮”,我更倾向于后者。
管虎的力有不逮在影片中能找到诸多例证,我列举两处:①“大闹天宫”的语意空缺:看过影片的朋友,一定能从牛结实在长寿镇的一场场闹剧中找到“大闹天宫”的影子,牛结实就像一只未被驯服的野猴子,撩拨着祖训族规,拉扯着人们的神经,给影片制造了诸多的喜剧效果,但笑声不能掩盖牛结实“大闹天宫”心理的悬浮,直到影片结束我也没有找到他“闹”的心理依据,那答案就只有一个——为了与那一跪形成反差从而引爆泪腺,这是一个讨巧的商业行为,更是无法自圆其说的“无/能之举”;②类型杂糅下的无力感:《杀生》为什么会让观众觉得好看,主要原因是它杂糅了喜剧、侦探片、悬疑片等诸多类型元素,有泪点有笑点还能动脑子,乍一看确实不错,但也正是因为过度的杂糅让影片失去“拳拳到肉”的力度,完全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沦为“花拳绣腿”,让所有架构起的影像符号夭折收场,比如牛结实带着一群孩子冲到祠堂的镜头,本该具备“去陈破旧”的力度,让影片的层次升华至新生力量“对于封/建/礼/教”的征讨,但导演选择了大转弯朝着泪腺奔去,这条线就像最终将要滚落的石头那样,注定一个人也砸不到。
即便如此,我还是要给它7分,因为第一次观影时我笑过、哭过,为黄渤精彩表演鼓过掌,也为余男的身子流过口水,但问题就是问题,遮不住也藏不了。
(另,请管虎导演以后挑选音乐要慎重,看完《杀生》至今,每当我听到生日快乐歌,都会想起黄渤和他的那口蓝棺/材,谁懂)
《杀生》:谁杀了牛结实?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命运凝视,过往不再
“生猛疯格”是《大风杀》类型元素中的一个,甚至可以说是不重要的一个,然而,要在档期生存,势必需要一个“卖点”吸引观众眼球,“生猛”被从众多元素中拎了出来,也就合理许多。但,我认为《大风杀》的主基调还是“文艺”(犯罪文艺片),那些杀戮 ...
“拆”字为头 “暖”作尾
抢了手机店的“眼镜”和“大头”一路狂奔,逃至一处老旧小区内,小区的墙面上遍布“拆”字,“拆”有两个意像——摧毁与新生,这就是影片《无名之辈》要描述的小人物的无奈挣扎和末世希冀。小人物的无奈挣扎,遍布命运的捉弄。“眼镜”(胡广生),不 ...
《绿鱼》:当老港片邂逅诗人李沧东
北京国际电影节挑选李沧东的《绿鱼 》(4K)进入致敬片单,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惊喜,一方面,它是我所喜爱的导演李沧东的作品,另一方面,这部充满老港片调性的《绿鱼》,与李沧东诗意化叙事很搭,看它,就像是一并重温了80年代的港片和李沧东 ...
《遗传厄运》:一部不事张扬却余味十足的“慢恐怖”
北影节为恐怖同好选了一部很好的片儿——《遗传厄运》,这是一部不事张扬却余味十足的“慢恐怖”,整个观影过程,前半段像是毫无目的的漫游,追随镜头在女主安妮零破碎的家庭内游荡,一半无趣,一半寡淡;到了后半段,那些寡淡与无趣成了拼凑完整“恐 ...
我们与恶魔的距离~
《看见恶魔》这类题材的作品,大多数情况下会被处理成感官意义上的爽片,金知云显然深谙此道,但他同时又有着更进一步的能力,在爽利之余,还能重重的在观众脑后敲上一锤。故事的主线围绕李秉宪饰演的金秀贤与崔岷植饰演的张京哲之间“猎人”与“猎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