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的主人公陈桂林虽然是一名通缉犯,且在影片中手染数十条生命,但观众对于陈桂林不仅恨不起来反而认为他是一个替天行道的好人,为什么?因为他杀的都是比他更坏的人,最重要的是这些坏人不仅还在害人而且将会害更多的人,在道德与善恶的比对下,陈桂林自然成了某种“暗夜英雄”意味的人物,而那些被杀之人皆为十恶不赦的坏蛋以及死不悔改的异教徒。
与影片中男性角色的善恶分明不同,女性角色几乎呈现出一种集体的道德模糊,她们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善恶追求甚至几乎没有自我,宛如一个个被精心放置的玩偶,在影片中承担抓取眼球、尺度拔高、恋与母爱以及男性附庸的作用,她们没有独立的智商,只是任人摆弄的瓷娃娃。
程小美有两个镜头很扎人,一个是在香港仔承诺“我会托人在里面照顾好你阿妈”时,她无助却又满含感激的眼神,此处导演给到一个仰视镜头,既是人物关系的表现也为香港仔下个动作服务;第二个是陈桂林救出程小美在海边与她分别,又是一个仰视镜头,程小美依然处于仰视位,这就与她母亲的遭遇形成了某种互文关系甚至是重合——从一个男人手上到另一个男人手中,她对男性的仰望意味着对自我的抹杀,所以在影片中程小美这个人物就是一个漂亮的瓷娃娃,一边负责为影片打开尺度,一边填补陈桂林生命颜色的苍白。
萧湘湘(吉他女)这个人物比起程小美是要多姿一些,但其背后也是智商的不独立。萧湘湘是一个骗子、是林禄和的同谋,同时也是一个为爱疯狂的女人,她与那些为了取悦或是养活男朋友而选择出卖身体的女人无异,她们一样癫狂一样痴爱,付出了身体也出卖了灵魂,就像松子之于龙洋一,如果说萧湘湘与那些女人有什么不同,那一定是“集体幻想”为她赋予的另一层崇拜光环,在她的世界里林禄和早已超越爱人这一身份,他是她的神明、是她活着的依凭,如若神明陨落信徒自然追随,她的赴死是那么的合情且合理,甚至还有了一丝护道的意味,但不论怎样,萧湘湘依然是没有自我没有独立智商的依附者。
张贵卿的道德感是模糊的,医生救病人天经地义,但她的地下诊所救治的大多是亡命之徒,在治病救人的天职与法理公义两端她明显失衡,这也是促成她以“癌症”之名劝陈桂林自首的内心依据,但影片对于张贵卿这一人物重不在此,而在于为陈桂林提供目的地,这样一来,她就成了一个引路标的角色,不再承担道德与公义的作用,坦白点,她成了与程小美、萧湘湘一样的“工具人”,即便是最后影片也不忘让她散发一些母爱光环。
作为一部爽片,《周处除三害》自然要牺牲掉一些角色的智商和道德观,这本无可厚非,但全部集火于女性角色的确有些“态度鲜明”,特别是在《周处除三害》取得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情况下,依然没有人站出来为女性喊冤,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希望观众在荷尔蒙暴躁之余,能将目光瞥向那些无人注视的角落,并且大胆问一句:这些女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么?
善恶未明的女性群像~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我们与恶魔的距离~
《看见恶魔》这类题材的作品,大多数情况下会被处理成感官意义上的爽片,金知云显然深谙此道,但他同时又有着更进一步的能力,在爽利之余,还能重重的在观众脑后敲上一锤。故事的主线围绕李秉宪饰演的金秀贤与崔岷植饰演的张京哲之间“猎人”与“猎物 ...
此心安处是屋家~
电影《此心安处》极罕见的一部作品中,从“物理空间”、“情感意义”以及“生命承载”三个纬度对“家”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延续着《阿甘正传》历史厚重的沧桑与时光无情的陡转,在影片中以Richard一家为主线,以固定地理 ...
【北上 ,群像样板】
什么是群戏群像?什么是老中青同台竞技?电视剧《北上》给出了一个标准解!看到第16集,愈加发觉《北上》不同于那些以群像之名行抬人之实的假群像剧,它几乎将老中戏骨和青年演员戏份均分,形成代际分明却又缠绕生长的故事情感线,使得剧情向纵深发 ...
《滤镜》:不爱时代的爱情宣言
身处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尚且松动,遑论感情,何谈爱情。在“爱自己”的鸡汤滋补下,愈来愈多的人走向“只爱自己”的极端,爱能力几乎空槽,容颜形体、学历收入、罗曼蒂克在偶像剧的加持下,成为阻绝常人勇敢寻爱的高墙。庆幸的是,在这个“不爱” ...
为什么说《出走的决心》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如果说苏敏阿姨为女性书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式的故事,那么影片《出走的决心》则以冷静、克制、客观的创作观,为观众呈现了决心背后的泥沼,这不是李红一个人的故事,也许在你我左右就有李红在发生,但她们终身未能出走,被长久地困在等待里。说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