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那个我们印象中在叙事和图像上清晰、繁复和缜密的宫崎骏,用句套话,老爷子在经历他的“晚期风格”。让人不适,似乎也很自然。

变化是多方面的:以前的作品是把现实放在幻想里,这部是把幻想放在现实里;以前的作品是人类学的,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宏大隐喻,这部回归家庭,是对家人关系的想象性解决;以前的作品核心是人与自然,而这部的核心是人与人。在视觉形象上,这应该是相对朴素的一部。与以前的作品注重用眼花缭乱的形象呈现外部世界不同,宫崎骏在这部里把注意力放在了人物内在的意识流动,呈现在视觉中,就会觉得跳跃甚至费解,这种隐秘的精神世界,以前的宫崎骏观众不大容易跟得上,特别是当它有一定的私人性时。

我认为,这部回忆之作也是宫崎骏的私心之作。他第一次开始面对埋藏在童年记忆中的母子情结。对一个男孩来说,母子关系是人生的开始。宫崎骏与母亲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强悍而善良的母亲形象在此前的作品中曾多有表现,但儿子的心态,宫崎骏一直在作品中隐而不发。似乎有感时日不多,宫崎骏在这部晚年之作中第一次释放自己的天性,直面爱恨交织的母子关系。

故事中,生母与继母其实是母亲形象的一体两面,生母的浴火重生与继母的孕育待产都是隐喻性的,而儿子对继母的疏离乃至自伤而入魔道,再在异境中救母而完成自救,与精神世界的溃败和重建一起,完成了宫崎骏记忆中童年时的精神历险。

比起“目连救母”,我认为宫崎骏这部在呈现母子关系上,含义更为复杂,也更为感人。这也使我有了一种重写“宝莲灯”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