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形容词,看完了。

喔,难怪胤祥这么喜欢这片子,我还以为是哪个我压根毫无了解的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结果原来这片是布加勒斯特东的导演,那个片子是挺厉害的,因为它是波米20世纪十佳,所以我很早就看过了,但也因为太早,我后来就能没关注过这导演,我都不知道这导演叫波蓝波宇,这名字我应该在播客里听到过,有点耳熟,但从来把人名和人匹配上。

在慢节奏电影中,我其实挺喜欢这样的,就是看,它有信息量,有视觉中心,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慢慢移动,但哪怕跑神几分钟,也不会错过什么,这就挺舒服的,看这类电影往往是我大脑最活跃的时候,会想很多事(也就是跑神…)

这个片子真的很需要好的翻译啊,虽然大部分时候没有台词,但一旦有信息量就非常密集,还有比如说十分详细的跟踪档案。我看的是人人影视翻译的,感觉挺不错的。(我当然不懂罗马尼亚语啊,但它翻译的很全,信,音乐,都翻译了,译文也很流畅,没有错别字,最起码能让你清晰理解这些译文所阐述的故事,但如果有错译我就不清楚了,不过考虑到国内很多职业翻译的出版物都有错译——爱丽丝门罗快乐影子之舞里把一种织法翻译成了一个人——所以也不能苛责。)

如果我写这个剧本,我一定会让这警察把学生剩的那点可乐倒进伏特加里然后喝掉,我觉得这会让这个角色更丰富一些,也能让这段情节更有意思更有意味。

吃饭听歌那场戏简直太棒了,非常温柔细腻,镜头就在那不中断一直拍,感受太好了。

同样是穿皮衣的警察,怎么这里面的主角这么有劲呢,完爆河边的错误里朱一龙那个角色。警察局的状态也特别真实,主角拿着张纸让同事帮他查一下,但同事正在给人拍证件照。

波蓝波宇的电影真的是“面孔里见山河”,蒙吉也是罗马尼亚导演,但看他的片子就感受不到一个透彻的罗马尼亚社会,但他的作品还往往是讲社会的,四月三周两天拍堕胎问题,核磁共振讲排在情绪。(想起来蒙吉也是罗马尼亚导演后想起来在哪听过波蓝波宇了,戛纳十年聊蒙吉时肯定提到过罗马尼亚新浪潮和波蓝波宇。)

它那种对话就是真实,契合生活经验,听着听着歌突然聊这歌词怎么这么写,吃饭的时候说好吃,然后另一个人就回好吃就多吃点,完全能感同身受。

我以为是警察审犯人然后查字典查十分钟,居然是上司让警察查字典查十分钟

查字典那段真是让人觉得又好笑又难受。

我控诉是一个好体制的技术官僚纠错的过程,警察形容词是一个坏体制帮暴力机器铲除良心的过程,完全相反,真是惊悚。

7.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