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拍拍电影的年轻人拍电影的故事,不过别担心,不是你想的那种。相较于很多青年导演自鸣得意的创作,《曼岛日夜》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真诚杰作。它不卖弄精致的构图和剪辑,不对准让人顿生恻隐之心的弱势群体,也不试图设计诡秘刁钻的影像实验,它只是谦逊地记录主人公Ginny的所感所知,而在对她及其周遭境遇狭窄而精确的描摹中,我们几乎看到了生活的全貌,至少是Ginny眼中的。

跟随着Ginny的步伐(或者说,目光?),在整部影片中,我们捕捉到两组风景,朋友们的日常生活和陌生人的闪光片刻。前者于我们而言是一种百无聊赖的深入,我们轻易地偶遇,叩门,进入彼此的生活空间,有一搭没一搭地交谈;我们吃中国餐馆,在饭后迎着镜头并肩行走,打趣着路上的招牌,谈论着光荣与梦想,整座城市向我们身后退去;我们在平底锅上日复一日翻炒着生活的庸常,我们任由电视机的荧光进入瞳孔,我们不时地回想起那些遥远又切近的隐痛,我们烦闷,困倦,躁动不安。彼此给予对方的温暖总会迅速冷寂,最终仍难免无所适从地独自面对绵绵长夜和晦暗未来。但正如Ginny在地铁上的呢喃,世界上如此多事情在发生,相较而言我们的生活又算得了什么呢?这是Ginny的创作焦虑,也是本片中的另一组风景的来源。他们是街头艺人,公园里的游荡者,末班地铁上的暗淡身影,镜头对准他们迟疑地轻轻摇摆,在过量的观看里,我们几乎无法辨认这些在画框中一闪而过或驻足良久的面孔,一切似乎只是表象。一种拒斥深入的来自异域的观看,携带着曼岛昼夜不停辐射而出的热力与压力,占据我们的目光,我们同Ginny一道,困惑而又坚韧地在摩肩接踵的纽约街头行走,观看,记录。

两组风景的交替出现,是Ginny“劳作-出神”状态的循环往复,也符合我们对日常生活的体认,加之非常自然的对白和表演(真的有表演吗?),使得影片具有一种相当沉浸的观感。尽管Ginny的生活和我们大多数人的实际经验相去甚远,但她大方地接受我们不断迫近的目光,哪怕对于那些尴尬时刻,这让我们感到亲密,进而愿意去相信她的真实与真诚。临近尾声,Ginny牵着她的皮箱行走在无尽的狭长通道里,我们已然是她身边亲密的同伴,而正当我们以为电影要在哀伤的注视中结束时,突然发现这是一个影像的魔法时刻,和饭后街头的长镜形成了一组完美的对偶。两组风景在此如此有机地合而为一,震惊之余,我们多希望能在此刻对Ginny轻声耳语:Watch out,the world is behind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