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这一概念这几年在网络上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无论在哪个行业,只要到了一定年龄,事业就会处在一个瓶颈期,跨过去了前方依旧光明,跨不过去也许就真的就被淘汰了。

没有人想成为后者,于是压力越来越大,危机感也就越来越强。

...

就像在互联网行业中,每次一谈到中年危机,就会想到35岁这个时间节点。

我也经常会跟同学开玩笑,35岁后一起去送外卖吧,开滴滴也行,回家种田就算了,毕竟年龄有些大了。

也许只是对职业文化的调侃,却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迷茫。虽然还没到那个年纪,但想起前程难免会有所思考。

...

如此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自然少不了讨论其内核的影视作品出现。

像《钢的琴》、《男人四十》、《天气预报员》、《美国丽人》直接将中年危机作为影片的叙述重点,即使是近几年国产喜剧的佼佼者《夏洛特烦恼》,讲的也是中年失意之人所作的一场美梦。

而本片讲的也是一群丹麦男人面对中年危机时所采取的行动和发生的故事。

...

一、男人四十

马丁在学校曾经是个大人物,科研经费和博士学位都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可是孩子的出生让他放弃了申请的机会。

如今孩子长大了,步入中年门槛的马丁却发现自己与家人越来越疏远,事业上也越来越没有激情。

妻子天天上夜班,每天只有在早餐的时候有机会碰面,上一次约会估计要追溯到八年前,曾经在朋友眼中如同神仙眷侣的俩人现在活成了室友。

...

成为中学历史老师的他教着毕业班,但是毫无激情的课堂俨如一潭死水,学生们无法从中获得一滴甘泉,导致学生家长们集体来学校抗议,怕马丁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进入大学的成绩。

可是马丁对这发生的一切视若无物,他已经习惯了。

生活对于此时的他而言仅仅只是每天固定的程序,他也尝试过改变现状,可以换来的结果似乎与原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于是他选择了不做努力,得过且过。

...

马丁在学校里有三个好朋友,也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但却有着同样的中年困境。

体育老师汤米孑然一身,只有一条小便还需要帮忙的老狗拉班为伴。

音乐老师彼得甚至连只陪伴的狗狗都没有,更为孤独。

心理学老师尼古拉是他们几个中混的最好的,住着海景房,有个有钱的妻子,可是婚姻幸福表面的光鲜被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孩所打破。

...

都说四十不惑,可是婚姻的矛盾,孩子的疏远,事业的瓶颈,越来越没有激情的生活,这些问题都随着年龄的增长使他们越来越困惑。

究竟如何才能逃离这样单调无趣的生活,找回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

...

二、酒精计划

挪威有个叫芬恩斯卡德鲁德(Finn Skårderud)的哲学家及心理学家提出过一个观点:

“人类生来血液中就欠缺0.05%的酒精浓度。”

而当人类有了0.05%的血液酒精浓度时,会变得更加放松,更加自信和更有活力。

于是四个人决定开启一项实验,通过在工作日给自己摄入酒精以保持浓度水平在0.05%左右,来证实斯卡德鲁德假说的正确性。

...

说是实验,其实只是给自己的饮酒找个合理的说辞。

他们拿海明威,拿丘吉尔,拿罗斯福进行举证,这些大人物因为日常生活中酒精的摄入而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闪闪发光,就是他们的好榜样。并且将实验作为论文论证能够减轻他们饮酒的负罪感。

不过酒精确实是个奇妙的东西。在摄入一定量的酒精后的确能使人精神振奋,开朗自信起来。就像韦一航在酒后敢找马小远表白了,就像我在初三毕业聚会后敢在走廊里牵她的手了,酒壮怂人胆不无道理。

...

有了酒精的作用,四个人的生活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曾经一潭死水的课堂一去不返,各自的课堂都变得生动活泼了起来。

马丁也在八年后又一次与妻子开始约会,体验了久违的爱情的欢愉。

...

可是酒精这东西的魔力就在于只要稍不注意就会使人上瘾。

斯卡德鲁德还提到一个观点,关于“燃点”的讨论,即当人们摄入一定量的酒精后,要么累了回家睡觉,要么会继续下去,获得越多就越想要喝,直到终极宣泄的状态。

于是他们为了追求燃点开始尽情喝酒,附上调酒配方:

比特酒八勺,四块方糖捣碎,威士忌5毫升,苦艾酒1毫升,再拿一片新鲜橘子皮往杯口抹一圈,直冲燃点酒就配好了

如此搭配必定无口感可言,他们追求的也只是将血液酒精浓度提到最高。

...

无法控制欲望的人必将被欲望反噬。

饮酒达到了燃点,也让他们的计划走到了终点。

尼古拉回家后因为饮酒过度而尿床,马丁直接醉倒了邻居家门口,与妻子之间好不容易修复的关系因为长期饮酒再度破裂,学校也接到了关于教职工在校饮酒的举报。

于是针对斯卡德鲁德关于人出生时酒精水平低于0.05%的理论研究到此结束,由于其带来了巨大而负面的社会影响和酗酒的危险。

...

三、南柯一梦

青春为何物,南柯一梦罢了;

爱情为何物,梦中的造物罢了。

语出丹麦哲学家、诗人克尔凯郭尔,也是影片的开头主旨。

...

影片中有两场群体饮酒的戏。

一场是开头,青年学生们举办绕湖饮酒比赛,谁能回到原点并且喝完一整箱啤酒,就能拿走酒瓶的押金。在醉了一夜醒来之后,无非受点指责和劝导,日子还是照样过,课程还是照样上。

一场是四个中年人为了追求燃点从家中喝到了酒吧,喝到了不省人事,喝到了酒精计划终止,可是第二天他们醒来,面临的是事业的瓶颈,家庭的矛盾,人生的孤独。酒精能帮他们暂时找到青春时期的自己,但酒醒后梦也就破了,南柯一梦罢了。

...

酒精计划终止后,大家的生活又渐渐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但是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重获新生后,也懂得了如何使自己更具活力。

只有汤米依旧沉浸在酒精之中,生活对他而言似乎真的没有多少意义,除了三个老友和一只老狗,在因为酗酒被学校暂时遣返回家后,一个很美的黄昏,汤米和拉班一起乘船出海,随即选择了跳海自杀。

而马丁与妻子的关系也因为好友汤米的离去而逐渐缓和。

虽然对于家庭来说这是个喜闻乐见的结局,但是对影片整体来说却显得有些牵强,也是我觉得唯一有些烂尾的点,仿佛汤米的死只是为了让马丁与其妻子和好作铺垫,而不是彰显酒精与中年危机在人们身上所展示的最为极端且无奈的结局,格局一下小了很多。

...

学生毕业游行队伍走到了码头,正在餐馆悼念汤米的三人见状也加入了队伍之中,三两杯酒下肚,马丁在大家的期盼中终于跳起了舞。

这一段一分多钟的舞蹈堪称经典,不像《低俗小说》中特拉沃尔塔的即兴,也不像《白日焰火》中廖凡那般笨拙,它完全融合到了影片之中,像是在找一个出口,一个能破中年危机这个局的出口,又像是在宣泄,将积攒多年,对于家庭对于事业的不满与情绪尽情释放了出来。

最后马丁跑向了码头,当下的他也许想破局,也许是想悼念汤米,也许是想宣泄,不得而知,于是他朝着海里纵身一跃,影片结束。

...

虽然酒精计划从故事线上看是失败了,过度酗酒导致了负面影响的发生。

但是饮酒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也是因为酒精才有了最后那段经典的舞蹈,影片到结束都没有给出是否应该饮酒的具体观点,而将这一论点留给了观众去思考。

酒精到底是能给人带来更为积极的活力?还是只能将人从现实中短暂抽离,醒来后面对的是更大的空虚?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