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的伊始,我们看见男孩伊万游走在一片祥和的丛林,此时人物的形象与置身的环境可以说是和谐的,几乎梦幻,但随后画面转入严酷破败的战场,这里是现实,没变的是男孩伊万,他灰头土脸,不再微笑,显得肃穆,孤身一人走在硝烟弥漫的荒野,反差带出一种莫名的感受,并在随后男孩与苏联士兵们老练的交涉中膨胀,他已经完成了成年人无法完成的任务,不看年纪,他俨然是名训练有素的士兵,男孩到底是如何做成这些的?感到他内心里是种不屈的勇气,才有可能克服梦境与现实间的落差(布列松说过电影是从外到内),伊万协调它、控制它,甚至是为它而战。对艺术家而言,这场战争是“无可反对”的,这是已然发生了的生活事实,评论者萨特考虑政治理念,对影片做出“反战”诠释,恰恰是把自己从影片中摘除出来,他不愿直面在一场战争的进行时中,保持不被异化只是死路一条。而在这异化之上还存在着人的各种表现,勇敢的、算计的、逃避的、爱意的,艺术家希望观众为伊万的遭遇紧张、为伊万的存活考虑,展现他周围环绕的人们的面孔,各自非常不同的个性,处在士兵生存的环境中,不论是睡于处决过敌人的地堡,还是跋涉过墨绿的湖水,有曳光弹不时从身旁落下……所有这一切不可划约的意味乃是一部影片在传达的。
就《伊万的童年》向萨特辩论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1.费里尼的电影是直接的、外显的。因此这里没有人物的内在线索可被指出。《舞国》像是部表达更加密集的安东尼奥尼电影,是更五彩斑斓的《夜》,因为没有花时间在建构人物的心理活动上(反而主要靠对一幕中细节反应的捕捉),得以快速拼接起多个讽刺 ...
谈《女人城》
记得瓦伊达在论电影的小册子里谈到过费里尼的《大路》中日景和夜景不断轮替,给人一种在路上的旅途感,但我在看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还有瓦伊达亦谈,电影相比戏剧对空间和气氛要求更多,例如电影是通过空间的变换动起来的,他搬戏剧作品《婚礼》上银幕 ...
借《夜》,快速谈谈安东尼奥尼
《夜》的男主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当将死的友人托马索夸赞他的新书时,他会反问一句,你是认真的吗?为什么他会觉得别人的夸赞是假的? 根据男主角新书发布的书展的段落,男主角的妻子,也就是女主角,无意间走到两个谈话的女人身边时所听 ...
《大师》拍的是情感
真的很难动笔写这个文章,很多人感觉这个电影晦涩,其实是没看明白几处通过暗示交代的内容。而且我奇怪地觉得,pta在这个电影里好像暗示得不够好,我们没能感到他所说的东西,而是要稍微动动脑,理性地考虑一下,事情才会明朗起来。其实应该用电影 ...
越想抓紧,越是要流掉
主角永远不可能再梦到一个作为主体存在的妻子来,正如柯南伯格不可能在《裹尸布》中拍出一个有主体性的妻子角色——这正是死亡的意义所在,主体终结了;留下的是一个“作者已死”的客体,任人诠释,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上来评几句。而越是爱恋那存在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