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第50届戛纳电影节将最佳影片金棕榈奖颁给了《樱桃的滋味》和《鳗鱼》,两位世界电影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今村昌平共享这份荣誉,奖项的难舍难分侧面说明了《鳗鱼》的水准与质量,在我看来,今村昌平的《鳗鱼》同《樱桃的滋味》一样,冷峻又不是温度、严肃却烟火十足,其间涌动着的人性之谜颇耐人寻味。

《鳗鱼》讲述的是一位“杀妻犯”重启人生的故事,“边缘人”无疑是戛纳的最爱,因为边缘具有足够的暗黑底色与无望挣扎,主人公山下也的确如此,在他平静如水的面部表情下,潜藏着一颗不断被撕扯的心,“杀死妻子究竟是因为爱还是嫉妒”“到底有没有收到那份告密信”一直萦绕在心间,这两个问题既充满宗教色彩又是他人生的诘问。

桂子的出现,就像是一块楔子慢慢的潜入他隐秘而又不断渗血的伤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那种不需要被说明却清晰无比的感情成了救赎彼此的良药,山下与桂子都获得了直面过去的力量,他们在彼此缠绕的人生中,把自己扭成了“鳗鱼”的样子。

说到“鳗鱼”,既是片名也是影片中不断出现的实体,我想今村昌平肯定无意纠正亚里士多德关于“鳗鱼”的研究,他将鳗鱼放置于如此居中的地位,无非是想用鳗鱼这一生物来隐喻山下,或者说今村昌平的野心不止于山下,而是整个人类,就像鳗鱼必须要游回马尾藻海产卵终结一生好似获得救赎那般,人类所犯下的错误也只能回到错误本身去得到救赎,正如山下,在不断闪回中重新经历杀妻现场、在如撒旦般的“高崎”不断拷问中走向真相,只有面对错误得到答案,所谓“重生”才会真的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