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导演就是不演了嘛!

这部12月1日上映的电影里涉及了中国式家庭在亲子关系中一直以来存在着的遗毒和隐痛——一个个视孩子为可供支配的奴隶和财产的父母激起了孩子心中的主客体融合焦虑。

关系中的冲突与对抗升级的同时伴随着双方行动上的否认(拒绝配合),然后不断恶性循环,使得原本有学习潜力但在去分化防御过程有困难的孩子出现能力与现实成就的脱节,从而彻底患上心理疾病。

而电影中女主的成绩下滑至垫底仅仅只是外部表现中的区区一种罢了。

...

导演十分明智地在这样一部合家欢电影中避开了所有这些问题。

孩子有问题别担心,骂一顿铲一耳屎就好啦。一个月后原先年级倒数的孩子会像电影里那样一声不吭地把成绩单拍在桌上,一看分数自然是哈工大水平。屏幕内外的父母嘴都笑歪了,主打一个双赢。

你艺术片或许有点小赚,但我永远不亏,这个巧妙!

...
...

当然结合文章开头,我们经常会在中国的银幕上看到这类120分钟的小品。

它们或许会蹭一蹭一些真正的问题,但本质上永远都是一部部大型商业教育宣传向连续剧,换汤不换药,无论它披着的是战争(某手)、历史(某红)、悬疑(某人)还是温情的外衣。

对于那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都会像中国式亲子关系一样,为避免焦虑而回避解决与沟通的可能。

...

总的来说,这些电影就是这么个逻辑,如果有想体验萌宠治愈顺便笑一笑缓解一下996压力的朋友有福了:进电影院你都不用选,闭着眼睛贺岁档里高低摸一部,过年两个月治好了老处女座二十几年的选择困难症。

不是医院去不起,而是看这玩意儿更有性价比,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