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影/《还有明天》VS《出走的决心》:女性是什么

《还有明天》和《出走的决心》都是女性导演,年纪也相仿。宝拉·柯特莱西(Paola Cortellesi),1973年出生于意大利;尹丽川,1973年出生于中国。两位导演的履历有很多不同。宝拉此前是演员,《还有明天》是她的导演处女座,但在此片中,她还同时担任了女主角;尹丽川一直都是导演,似乎并没有参与过表演,但此前写过很多诗歌和剧本。她们无疑都是非常优秀的女性。

然而,女性是什么呢?女性当然并不仅仅只是生物学上的性别划分。

在成年、成家、生儿育女之后,女性还有很多的社会角色,仅仅在家庭里,就有妻子和母亲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这两个角色对于女性的要求是不同的,但在很多时候,“家庭”对于这两个角色的要求又是一样的,那就是干活。干各种各样的家务活,处理家庭中的各种突发问题,甚至解决家中几代人的饮食起居、生老病死。

《还有明天》和《出走的决心》都不约而同地聚焦到了女性的家庭角色。

////

《还有明天》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二战后,片中的女主角戴莉娅已婚已育,除了完成丈夫、儿女的一日三餐,还要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公。为了维持一家六口的日常开销,她平时也要外出做工贴补家用,而且是同时做好几份工。

即便是这样一个任劳任怨的妻子、母亲和儿媳,却要常常遭遇家人的白眼。公公觉得她话多,女儿认为她懦弱。丈夫不仅总是说她没用,而且还动不动施暴于她。

电影里的暴力情景是用慢动作的歌舞形式表达的,这背后多少还是显示出了女性导演面对这种场景的心有不忍吧。而作为观众,完全不会觉得这里面含有任何美化暴力的成分,反而觉得这种处理很是巧妙。

沉默的人往往都是在积蓄着力量。尽管戴莉娅在生活中处处被压制着,但她的眼神里分明透出一股倔强,干起活来也是干脆利落,无论处理家务事还是兼职的工作,都一副井井有条的样子。这似乎在向观众们传达,她的生活的确很苦,但是她很清醒。

所以,当她发现女儿的未婚夫也有暴力的倾向,而后“示意”美国大兵炸掉他家的商店而阻止婚配时,观众们只会直呼过瘾;当她在女儿的床头留下一笔她通过多做兼职而积攒下来的钱,并留言让她去读书时,观众们的眼泪简直要掉下来了;当她拿着手里的一张被反复揉搓了很多次的“神秘字条”而最终竟然出现在妇女投票的地方时,观众们已经彻底被她的勇气所感动了。

...

什么是女权,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女权。在当时的那个社会,妇女没有投票权,在政治上没有地位。在社会中,即便与男人做着同样的工作,也只能拿着远比男人少得多的薪水。在家庭里,女人的职责就是生儿育女伺候老公、老人,即便身为女儿,她的价值也就是找个好人家嫁掉,不再吃住家里。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中,女主戴莉娅虽然默默承担了一切,但她在骨子里还是向往着“明天”。明天,意味着一种希望,意味着某种新的可能。她曾经也因为各种原因错过满怀期待的一个又一个明天,但她终究没有错过投票截止的最后一天。那是为自己的女性身份争取权利的一天。

////

《出走的决心》是一部国产片,根据一位近年在网络走红的中国大妈的故事改编。整个影片的镜头和叙事还是比较压抑的,很多场景的处理也非常直白。直白到你甚至不觉得是在看电影,而是在隔着窗户窥探邻居家的日常起居。然后还边看边在心里默默念叨:

——这个阿姨是真的不容易啊;

——女人啊,无论到了多大年纪,对于美丽和浪漫都是向往的,她老公怎么就这么不解风情呢;

——还是中国大妈有生命力啊,这个年纪还去学车、搞自驾……

这部电影同样也有一个女儿的角色。不同于《还有明天》中的未婚女儿,《出走的决心》中的女儿已婚已育,老公看上去温文尔雅,靠谱、顾家,她似乎是拥有了比较幸福的婚姻生活。

然而,她也有她的桎梏。由于老公工作太忙,她几乎只能自己一个人在家带娃。带娃的生活是脱离社会的,她已经不知道周围的流行和时尚是什么。她很失落,不想沦为只能围着家里家外转圈的“老妈子”,她想回归职场。可是,这个年纪的女人重回职场谈何容易?几经碰壁之后,她只好选择牺牲自己的妈妈,让她帮忙带娃。

看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老人帮忙照顾第三代是理所应当的,中国的家庭模式本就是如此啊。但是啊,时代已经不一样了。电影中的妈妈也不过50多岁,她受过教育、在城里生活、会使用网络、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她的自主意识在觉醒、思想在解放。

...

《出走的决心》像是一面时代的镜子,让我们重新观察自己的周边。我们在窥探邻居的家长里短之余,也不禁开始对照自己的生活。甚至开始反思,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

两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不同,拍摄手法也不一样。如果一定要选择更喜欢哪一部,那可能还是《还有明天》。原因并不复杂,无非就是它拍得更有所谓的艺术气息,有更多留白,也有更多想象。它试图用一种轻松、诙谐的手法去揭示生活的艰辛,这种隔绝了苦大仇深的叙事方式,会让人更加感受到人的顽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