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从民众的意识深入自己的思考、世界的思考。在被异化的古巴街头,古巴的女人说着:“”我的遗嘱会是,我这辈子的愿望是坐在粉红色的车里,像一个游客一样游于古巴街头。”在之后的影像中,二十世纪的幻想就像印在古巴街头的格瓦拉肖像,已然断壁残垣,同时断掉的也是共产主义和司机口中、街头空气中的乌托邦旧梦。每个孩子都说着民族的记忆,却也只停留在民族的记忆。他们的感知,以及对历史的感知,比我们深,比我们痛彻着、徘徊着。
孩子感知着艺术,憧憬着造梦,电影是他们的伙伴,也是外来的影响。卓别林、梅里埃、漫威...一切构成着孩子们对于未来的,外世的想象,而他们在挣脱着“经济弃民”的潜在未来。
导演是温情的,最后的歌谣也昭示着这一切就像童话谣曲一般。在一个黑暗,只剩声音的旁白境界中,这些不是现实而是想象。
这温情就像那些最本质的东西,黑色的笑脸,白色的牙齿,小女孩穿上从未体验的白色公主裙,孩子们拿着不曾拥有的手机做着电影梦,让观众信以为真的表演,篝火中的木琴,以及最后的问答:“我们在哪里?”“天堂。”
古巴:篝火中的乌托邦,天堂的幻想与虚无
...
...
...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他者中的女性与时代的烙印——《青春之歌》林道静角色分析
一、男性的符号与被放逐的女性主体林道静身边的三个男人在《青春之歌》的文本中仅作为一个单一的符号出现,它们分别象征着旧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的革命势力、更进一步的革命导师。在众多的评论中,不难见到类似于“只有当男人作为政治符号出现的时 ...
传统文化留影的画面结构与偏差记忆 ——浅析《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
一、中国画的视觉压缩与小大之辩《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用现代的童真笔触还原了中国古典绘画构图的记忆形态。电影的画面风格是用全景来显示微观,这体现在画面本体和客体两方面。在如此细致而琐碎的画面内,绘画是可以完成所有细节的构造的, ...
前提、逻辑与结构——《角色》的精神分析辨析
《角色》一片作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获得者,其典型的类型化叙事与对于40年代好莱坞“黑色电影”风格的承袭十分明确。但其表象背后存在着反叙事的剧作内容与符号化的人物塑造、情节置换,都指向了一个或许隐晦但更加具体的模式化借用——精神分析电影 ...
正确、直白、可惜
7陈哲艺导演映后说不想给那么多东西,要克制,不想直白……但恰恰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直白,太不克制,太明显。所有的闪回段落和Ptsd的回忆都是很按部就班的类型化处理(虽然画面依然好看有韵味),段落组合实在是太无趣,“人物动作”的触 ...
抵达的不可能
#斯洛文尼亚电影展映 童谣是种幻想,究竟童谣和战争哪个是谎言是个问题,就像美丽人生,就像青鸟。末尾镜头拉开,后景无数山谷,是种温柔乡的憧憬,更是抵达的不可能。叙事很弱,情节很理想化,但在理想化的同时对德军的展现很客观也很合理,这是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