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相比,《十二宫》过于沉闷,缺乏离奇情节与剧情反转,没有布拉德皮特一般帅得要死、狂得要命的疯子角色,没有肥皂炸弹和狂野音乐,没有性、血腥与政治议题……如果没有这一切噱头,那么我们看电影是为了什么呢?
  在《楚门的世界》结尾处,导演设计了一个情节:在楚门历经千辛万苦、险些丧命后,终于逃出了“被别人窥视”的傀儡生活。而片尾两名保安却觉得一场好戏已经结束了,一边吃着零食、一边不无遗憾地说到:“看看还有什么其它节目。”这像极了周末躺在家里沙发上疯狂调台的我们,在央视频道和上百个地方卫视台之间来回跳转……最终却没有一个自己喜欢的节目,算了,中午点个外卖吃完睡觉吧。诚然,很多时候我们看电影确实就是为了“找刺激”。周五了,加了一天班好累,找个电影解解闷,听说《真探》里女主很靓、《搏击俱乐部》里男主“露点”了,而且据说评分都很高,那就先找来看看吧,反正我也没啥损失。比“找刺激”更高一层的是“找意义”。听说《辛德勒的名单》豆瓣排名进入前10了,好像是了解二战集中营历史的绝好教材,姜文《鬼子来了》在片尾还向其致敬来着,这么有深意的好电影我得下下来好好研究一番。
在《十二宫》中,取代令人血脉贲张的“刺激元素”的,是平淡悠长的叙事,是一次次近在眼前的破案希望和又一次的失望。得益于导演的叙事功力,我们没有觉得过于繁琐乏味。但是剧中三个主角的青春已然消逝,杀人狂在无形中夺走了这三段原本有无限可能的活生生的人生。当年明月曾在采访中说,“我所掌握的研究历史的秘诀就是‘感同身受’。很多人之所以在读历史的过程中看不出乐趣和玄机,是因为他不理解其实古人的生活也是一分钟一分钟过来的,但是在史书上关于他一生的描述可能只有一句话。”
  确实如此,在《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秦使白起伐韩于伊阙,大胜,斩首二十四万”。这句被我们几秒内读完的话,看似只有不到十几个字,却承载着二十余万人的亡灵。影片中三位男主为了破解十二宫一案,花费数十年、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业、家庭与健康。而真正令人惊悚的是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案例改编的电影,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里真的有三个人为一个案子搭上了数十年光阴!
  在《闪灵》中,一心想成为作家的Jack为了心中的理想,险些搭上了一家三口的性命。我们不禁要问,心中的信念究竟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多少呢?一味地、无止境地付出傻不傻?
  《闪灵》与《十二宫》的相同之处,在于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有执念,要么是成为作家,要么是找到真凶。后来他们也都同样“着魔”似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家人的关系日渐疏离,因为自身价值仿佛全都悬系在那丝渺茫的希望上——希望明天就写出伟大的作品,希望明天就解开迷影重重的案件。
  从这个角度来说,两部电影仿佛都是一场悲剧。在《闪灵》的片尾处,远望酒店的盛大舞会场景中,Jack将自己投射在人群中的C位,在那样理想的情境下,Jack满面春风,仿佛其自身的挫败感、失落感统统彻底消失不见。但是坐在屏幕前的我们都从Jack的笑容中感到了不寻常的恐怖,因为我们知道真实的Jack始终没能写出伟大的作品,他冻死在了冰天雪地中。而在《十二宫》片尾的字幕中,我们得知在现实中那个最有可能是嫌疑人的胖子,已得了心脏病去世。那么,理想主义的丧钟究竟为谁而鸣?
  也许《十二宫》才是现实版的《闪灵》,它以“案未结、事未了”的结局让我们不禁思考,你心中那件最重要的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我们是否是那个不断滚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十二宫》区别于《闪灵》的是,那一群理想的人始终是在为了拯救他人而努力,虽然被害人都已死去,但为了捍卫司法公正,他们依然夜以继日地搜集线索、冥思苦想,渐渐地,整理出的资料堆满了客厅,参考的书籍遍布全市图书馆,自己的笔记也已如字典般厚重,甚至还为此出了一本书……虽然依然找不到凶手,但他们依然是可敬的,因为他们从未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在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大卫芬奇通过《十二宫》让我们这些观众通过享受旁观者的无辜和无关痛痒,实现了他自己冷血的幽默感。他仿佛在向我们发难:你们真的关心吗?
  我想,是的。我们真的关心。我也必须关心,你要问我为什么关心,我也很难回答,或许因为“你的玫瑰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你为她付出了如许时间”。是的,我们已经在寻求正义的正确道路上走了太远。也许正是因为已经走了太远,我们没有办法真正劝服自己回头。
  

...
(更多文章移步公众号:琦玛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