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有俊重上天台,在楼梯上往下望的镜头与年少时候与哥哥从楼梯下往上看的开头相呼应。而在这之前,与父亲回光返照谈到郑有杰,原来这件事一直让他愧疚着,也终于让两人在最后和解。
郑有杰的生命停留在十岁那年,在葬礼上有俊看着哥哥想到了曾经哥哥遭遇的种种,哥哥在家里的所属物丢失,以及后面母亲的离去都让他最终意识到,哥哥的去世跟他们家里的所有人都有关。
父亲的棍棒教育,母亲的懦弱以及弟弟接受家中教育后自动培养的努力能成功,不努力一定失败的观念,都是导致有杰最终选择跳楼离开这个家的原因。起初意识到这点的可能是母亲,所以她选择了沉默地离开,而后是弟弟,所以他后来不在遵从父亲的教育、成为了哥哥曾经想成为的教师以及最后并不想见父亲。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的。从镜头里有意剪辑成的错乱叙述,让观众误以为现在的郑老师是哥哥,以及在有杰跳楼后的有俊的故事娓娓道来。当然其实在故事中间揭晓谜底前一直埋着很多伏笔,从郑老师的发型跟有俊的发型、翻出来多年前的年少日记(故事一直在告诉哥哥有记日记的习惯而弟弟没有)甚至还有那个秘密基地,喊出来释放压力的技巧。但即使猜到也依然不影响作品的基调,因为他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伤痛,关于伤痛后怎么办的问题。
有俊一家的伤痛是对哥哥去世的愧疚,是他们的漠不关心、棍棒教育以及对弟弟和哥哥的比较中逐渐让哥哥树立了自己不重要的观念,因此这么不重要的自己,或许死了后,这个家庭可能会更幸福。妈妈不会因为自己而跟爸爸离婚、弟弟不会因为这样的哥哥去不了迪士尼、爸爸不会因为这样垃圾的自己而丢脸。
哦对了,压垮哥哥的其实还有钢琴老师从照顾自己的杨老师被换成陈老师,留级后学习的压力和同学的嘲笑,这些环境上的压力也在消磨他的意志,把他往死亡的深渊推着。
而三人的应对也有所不同,妈妈是一直沉默,而后也默默地离开这个家。即使有俊问妈妈离开后该怎么办,妈妈也只是回头拍了拍有俊,然后逃离了这个家。而父亲则是逃避,到后面的颓废,直到最后的几年把哥哥的那张录音磁带留着,反复听着那个生疏磕绊的reverie(好像叫《月光》?)。
而弟弟其实一直活在愧疚中,国中时候的叛逆(吸烟、打架以及不按照父亲的规划走),到后来结婚却没有做好准备,直到那张自杀遗书的出现,让他心中的那个阵痛从埋藏在心底到流露出表面,也让他意识到自己或许可以做些什么,救救现在这个还活着的“哥哥”。
看影片的过程中我将这个影片的感受带入到很多电影,最先想到的是是枝裕和的《怪物》(因为一开始看到校园暴力,当然从剪辑手法和故事内容其实都不像),而后则是《阳光普照》(这个在评论区看到了)。当然,主题其实也明显:东亚高压生活环境下,你该如何与自己/家庭/社会和解?
电影里在最后毕业时候,老师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他告诉学生如果有问题,有心事,可以找他聊,随后在门口跟每一个学生道别,到最后的“蛋糕”时候,他郑重地叫了他的名字Vincent(话说梵高好像就叫Vincent Van Goh)。电影的背景音乐响起(这个音乐我听的时候感觉特别像坂本龙一的配乐,后来翻了下确实不是,好像名字叫The rooftop?),自动带入到《怪物》里两个孩子从下水道中爬出,跑出来,迎着阳光跑出树林,跑到铁轨,回首望向森林。
而最终,那个想要自杀的学生与老师相见,两人聊完,有俊再一次走到那个天台,望向旁边,仿佛有哥哥的身影,这一次他没有漠视不管,而是救下了“哥哥”。
而最后还要聊聊伤痛过后呢?那就是首先接受伤痛,对它怀有歉意,然后继续前行,好好生活。这并不是说要放下它,当作没有事情发生,而是背负着它,带着它努力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