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奇遇》,

电影搭子问我,为什么又是中年?

一个「又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地鸭毛。

我说,人到中年,就是一部西游记,你顶着孙猴子的鸭梨,八戒的身体,沙和尚的发型,还像唐长老那样整天絮絮叨叨招人烦,别忘了你还要像白龙马那样吃草吃草吃草吃草,然后拉货托举人。

我说,人到中年,大多数人都是黄遇奇那样的老实人,老实人大多放不下妻儿老小的。老实人就得天天笑着死扛,扛成顶梁柱,扛成情绪缓冲带,扛到老板不扣钱不裁员,扛到老的入土为安,扛到小的长大成人,扛到看滔滔江水也心如死灰,无波无澜。

感谢美术,感谢剪辑,开场那段麻利的踩点转场,劈头盖脸、毫不留情,剪出了中年人的态度,剪出了中年人的节奏、剪出了中年人的风采,剪出了中年生锈工具人的无力和恐惧。

毁灭吧,累了。

...

为烘托气氛,我又掏出手机,给他放了一段最近高赞的TED:

TEDx外滩2025年度大会,庞颖《像大多数人一样生活是否更省力?》

我说,问你一个问题,

你认为像男主黄遇奇那样,选择大多数人一样的生活方式,

是省力的人生捷径?还是不省力?

显然,「省力」更符合直觉。

...
TEDx外滩2025年度大会,庞颖

因为按照传统评价体系,去学习、考核、上班、结婚、生子、尽孝,确实省力,什么时间该干什么,照着大家做就好了,而且势必还有人监督、催促,不用想太多。毕竟,大多数人做都做了,一定有他的道理。

就像选狗粮,销量top一定好,毕竟买的人多,毕竟就算出事儿跟你一起倒霉的人也多。

选专业,什么最好,热门的,挤破头的肯定好,就像现在的「考公」。

选另一半,就按世俗意义上选肯定最好,门当户对,高富帅,两方家里认可的,毕竟隔壁老王家孩子也这样。

这个逻辑成立的原因,是这种「生活方式」已经经过历史考究,通过大多数人测试过,结果是最优的,是公认最有性价比的生活方式。

So,省力=稳妥=好。

但是,这其实暗含了一个「隐藏逻辑」,或者说是「隐藏标价」,就是人是多元化的,人与人是不一样的,评价体系本应不同的,但通用版用的却是同一个评价模版。一旦你选择了「像大多数人一样生活」,你也就自动选择了给你打分的是这套「世俗的评价体系」。

...

真正困扰我们、为难我们的,往往不是生活本身,而是这套世俗的评价体系。

在世俗评价体系里,「好」=「成功主义价值观」,传统评价体系的残酷之处在于:它,标准单一,削足适履,「名利」和「被羡慕的程度」是唯一的标准衡量尺,它用这套标准丈量所有人的价值。

所以,黄遇奇这样的普通人=loser,老板瞧不上,同事看不起,老人养不下,他是老婆枕边的透明人,儿子世界的「滚蛋君」,朋友圈的卫生纸。

他人皆地狱,唾沫杀人,代代俨然。

黄遇奇对儿子跑步的抵触和反对,对好好学习才有出路的执念,其实如现在鸡娃的父亲母亲一样,是源于自己受制于「世俗单一的价值评价体系」里,根本上,是自己未能处理的恐惧。

每个人本不一样 — 因 > 选择像大多数人一样活 —果 > 成了一样的普通人。

普通人不是「因」,普通人是「果」。

你的每一次选择,加在一起,塑造了现在的你。

可是,世俗评价体系的成功没有终点,却有高昂的代价。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为17.2%,重度抑郁为7.4%。另据调查,我国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约占总数的10%,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占19%左右。--2023年教育部发布《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发生率已达24.6%,相当于每5个青少年中就有1人存在焦虑、抑郁或社交障碍。--清华大学追踪调查了中国30多万中小学生,发现疫情后青少年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心的「四无」现象(来源:中国青年出版总社,2024年8月14日公众号):1.学习无动力,2.对真实世界无兴趣,3.社交无能力,4.生命无意义感

电影搭子又问,可有解法?

我说,你有过的吧,

你越努力睡觉,是不是就越失眠?

你越努力想考出好成绩,是不是经常临场发挥失常?

你越努力忘记一个人,是不是越忘不掉?

我问过很多艺术生,天赋重要还是努力,所有人的回答都是:天赋。

一个「努」字,「力」字上一个「奴」,努力努力,一个奴隶出了两份力。努力,如果是被动的、被迫的,实则是对结果的执着和强求,会生出对抗力。

黄遇奇越是讨好老板和同事,却越被人瞧不起;

黄遇奇越是给儿子剥鸡蛋,却越是被儿子看不上。

黄遇奇儿子每天亲手拈碎老父亲递给他的鸡蛋,碎成渣渣的鸡蛋像极了现代人破破烂烂的亲子关系。

如果像奴隶一样逼迫自己,这是以念制念,会失去平衡;

你对抗什么,就会被什么所纠缠、所控制,这是消耗心力的。

如果你是身弱之人,本来能量就比较散,克泄消耗多,生扶少,在意一次就痛苦一次,黄遇奇们「活成了他人的配角,自己的反派」,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离本真越远,越努力越错,越努力越易生病。

电影搭子反驳:照你这么说,那不就是「躺平」?

砸门老祖宗可从来没有如此消极的思想,道德经从始至终都在告诉我们:顺势而为。做事情的健康状态,应该像呼吸一样顺其自然:

一、尊重个体差异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孩子喜欢跑步就让他去跑,让天生擅长的那些花好好生长,开出它们原本能开出的样子。你兴趣所在的地方,其实也就是你能力所在的地方。

可你非要去比别人家的孩子一目十行,这是别人孩子的道,你强行挤别人的道,你是要着魔的。那你怎么办,你就从你能有的最低标准开始做起,一目十行做不到,十目一行,行不行?

有人「抗压阈值」天生高,上点压力更容易出成绩;但有人天生「抗压阈值」低,上压力就破零界点,甚至大脑直接当机,更甚之大脑会留下后遗症。这就好比别人轻松举150斤,但我只能举50斤,再上重量我就要进积水潭骨科了。「抗压阈值」低的人,更适合正面管教,鼓励式教学,毕竟现在与猫狗相处都要学习动物心理学、行为学,不同的他们还需要「因狗施教」,更何况是人。

我们需要借助彼此,去认识、保护,为多样性去努力,共同创造一个这个世界原本拒绝给予我们的位置。

二、自然方可见本真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23章)

狂风再猛也刮不了一上午,暴雨再大也不可能下一整天。能长久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让所有东西长蘑菇的梅雨。

奥巴马55岁就退休了,特朗普70岁才当上总统,拜登不到30就成了参议员,78岁高龄才坐上总统宝座。法国巴黎的时间比北京慢6个小时,但法国并没有因此时间变慢,是不是?

过度努力只会不断折磨自己,也折磨身边的人,当努力和坚持,不再刻意,而变成呼吸一样自然,像心跳一样随意,不再是你的负担,才可能真正坚持下来,这也是很多人看起来「毫不费劲」的原因之一。人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时区,在自己的路上头也不回的跑,一边享受,一边开心的做,成天意,顺因果。像人生旷野的野草,不疾不徐,自在生长;像小溪流水蜿蜒不断,该流到大海的时候,就到了,有时候慢才能快,自然见本真,那日方知我是我。

三、你又不是人民币,怎能奢望所有人都喜欢你

别人对你的看法,是他人的映射,跟你有什么关系,可偏偏很多人都活在别人的口舌之下,很多人选择做的事,只是为了证明些什么,是为了别人而活的,努力的旅游打卡,努力的晒朋友圈,可是,如果别人不点赞了呢,如果别人说丑穷胖呢,会不会身心疲惫,心力憔悴。

世俗评价体系,亘古常存,但还好有人,长成了少数派的样子。

苏轼,原生家庭优秀,20多岁名震京师中了进士,但他正直,所以不符合组织价值观,KPI绩效年年末位淘汰,官运不顺,只能上班摸鱼写诗缓解压力,下班斜杠青年开店维持体面,在仕途上,他是个绝对的失败者。王朔说,一个人水平挺高,但却混得不好,大概率说明他人品不错。你说这谁能知道,这样一个「loser」苏轼,却活成了我们的偶像。

李时珍,他三次参加乡试,次次落榜,死活考不上,屡屡名落孙山的他,这才被迫干起了父亲的老本行,被迫当了医生。但是,这样的他,却进了云霄宝殿做了太医给皇帝号脉,留下了伟大的《本草纲目》,你说这谁能知道,一个被人唾弃的落榜,却成了全人类都该放鞭炮庆祝的事情。

其实,所有事情,学习、工作,都是,老天本给每个人都赏了饭,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认知模式实在是太单一、太贫瘠了,这是我们现有教育最大的危机和隐患,你会发现现在的年轻人,他们陷入迷茫、困惑、人生的不确定性,开始思考生命的问题,他们选择了星座、MBTI、塔罗、紫微斗数、甚至是玄学这样的工具,来解释这个世界,解释自我,其实是在自我找寻教育中缺少的用以解决问题的「思想资源」,在当下是有意义的。

当40+的黄遇奇,强行魂穿18岁的「本我」,他坦然,欣然,他在大笑,他在歌唱,他,重启了人生;

果然,人一发疯,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