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の子”序列,孩子们聚在西乡隆盛脚下,即便是痞子,也是“太阳”的载体。相比同代导演,小津面目最良,秉性最躁。横亘在“长女”与“弃子”间的,是“东洋性”失落的耻感政治与普遍性发出的巨大诱惑形成的的绞合状态,松竹东宝乃至独立制片诸将镜头所指便是这种政治的社会具象化。其文本性来源是有机社会对城市扩张的抵抗与合流。在大岛们登场前,东亚的整体视野和想象在日本电影中引而不发,但潜流生动;60s的激进看似是前一状态中隐藏者的喷射,却不如说是与之不相关的另一重“现代性后果”。新浪潮完全拒绝了“中间性”,他们通过“长女”与“继子”的前设将自身认定为自明的主体。吉田与今村的政治不是参照大陆政策的民族解放,而是“中产阶级孩子”的自我陶冶。代际性终究是“自然”与“制作”的对立,是徂徕学与大陆型的紧张,同时也是日本放弃东亚步入当代的思想母体与精神麻醉剂。
“出走の子”的两重政治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八十年代晚期文化意识,兼论改革年代的大小混混 中国艺术史课程映中急就。写罢,片未完。此片作为王朔年(1988)的组成部分,侧写八十年代晚期(1986-1989)的文化意识。某种意义上,王朔作品是“躲避崇高”运动的先声,这一运动由王蒙等几人借由92“人文精神论战”推向高潮,在后启 ...
八十年代的晚期风格与大小混混
中国艺术史课程映中急就。写罢,片未完。此片作为王朔年(1988)的组成部分,侧写八十年代晚期(1986-1989)的文化意识。某种意义上,王朔作品是“躲避崇高”运动的先声,这一运动由王蒙等几人借由92“人文精神论战”推向高潮,在后启 ...
关于《姥姥的外孙》的讨论,录音整理
这类影片直指的社会困境显而易见——养老,或老年人问题。《姥姥的外孙》显示出一种情境:两种继承伦理之争:伦理继承和责任制继承。实际上是继承权问题。古代中国没有这个继承问题,嫡长继承。五四以来逐渐有了这个问题,因为这样一种继承制度不被认 ...
在怀尔德那,没有上帝 怀尔德会教会你,什么叫高级剧作。在《艾玛姑娘》里,杰克·莱蒙是一个正直到滑稽的巡警,进入酒吧摘下帽子与酒保攀谈,却不知道后面的混混主动地给他的帽子“上供”。这是一出讽刺剧。那么,在怀尔德的这一出里,帽子里的钱一定不会当场就掉出来,而 ...
大萧条时空的另类刘别谦 刘别谦有时也会点无厘头,比如两人互偷一段,马歇尔居然拿走了利亚姆·霍普金斯的丝袜…特写钟表,白天转夜,美男与夫人床姊低语,职业大贼对于风流寡妇的攻略彻底告成,“卡萨诺瓦”由此登堂入室。看来刘别谦笔触的精华有二,其一,语法上声画分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