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7.9/8.0
一方面赶上毕赣新作入选戛纳,另一方面前几天下雨后看了潜行者,今日看路边野餐正好又是难得的雨天。下午刚看完《南国》,没想到也是毕赣心仪的作品。
久仰的毕赣杰作,终于能在大银幕见到,想看看国内电影的高度能到什么地步。由于预期和舆论评价过高,实际上有收获同时也有点失望,不过至少一睹真容了。
其实十年后的今天看来,作为长片能在国内和世界引起轰动和赞誉还是很出乎意料的,当然从正面说也给我了很大的创作信心。
很难直接评价这部电影,一方面是由于和我的生活和拍摄习惯太相近,另一方面和我平常观看的电影大不相同。我难以认同这是大师级别的一流经典,但至少是一部有影响力的杰作。
观看中途有点小困但没睡。作为观众在情感上没有收到很大的冲击,但作为导演学到了一些东西,在后者的意义上有惊艳。
能看到一点《潜行者》的痕迹,主要在自然元素上,水、狗、山洞。还有些侯孝贤的影子,大量的公路镜头和流行音乐—伍佰前后出现三次,穿越火车隧道、摩托车搭配流行乐,分别对应《恋恋风尘》和《南国》。
相比范的《金色茧房》和阿彼察邦的作品,本片的视听美感和整体效果都略差一些。魔幻的叙事和旁白和影像的融合不够深入,伏笔和结尾的升华还是有些生硬。
名字的错位和时空的跳转和《穆赫兰道》异曲同工。
全片只有长镜头,实际上就两个镜头:一个是手持跟拍,另一个是慢摇。没有变焦、没有多机位。没有封闭式构图和前期调度只有摄影机的自觉运动。我所有的拍摄也只是如此,但原因是条件不足。不仅让我思考这样的摄影风格是否必要,如果对于他这样的导演而非条件有限的独立纪录片。如果说跟拍可以理解为单筒镜的手法或者是野人的视角。那么慢摇和手持摄影的滥用是否有其意义?难道只是莫名其妙地让人头晕?
不过观看时我始终在考虑的是如何和演员们协作,让摄像机自由地行驶、让角色们自然地表现,这或许是作为导演需要考虑的最大的问题。
跟着摄像机游历,所有景象都是自然入镜的。游离的运镜连接起幅和落幅,没想到我的想法早已被运用成熟了。
每个画面都是我会真实遇到的,每个镜头和运镜我都是我能下意识随手拍出来的。我已经发现了 缺乏的就是编织成故事的能力。有连贯和麦格芬伏笔
虽然视听的感知方式和我几乎一致,但主题和叙事暧昧、似乎也和我不是一个路数,简言之就是说没把捉到《佩德罗巴拉莫》式的魔幻现实的精髓,似乎无法打动我、更多的是困扰。
另外,作为新导演,最顺手的就是拍同龄人的生活,而他竟然直接上手了一个中年人,而且是非常复杂的背景。
创作启发:
各种镜子和灯光的效果。声画错位。
流行乐的自然融入,作为可见的现场声。
道具的使用-水晶球(雷达)
自然影像和诗歌旁白的结合,头尾引用个经文,这不是我一直想干而且前几天的处女作在做的吗!!可关键就在如何将我的诗通过一个人的口吻表达,同生活的影像相嵌入融合,二者应当水乳交融、形成互文。
按照毕赣的说法,“我的诗适合我的电影,它就是我电影的文本。”影像和诗歌至少是相辅相成的。
此外,影片不能止步于外部景观,要深入内心,本片提供了两种连接的路子-诗歌喝自白,单筒镜的跟拍,第三种则是通过魔幻的叙事手法-只是我没有体会到。
按照毕赣的说法:想达到“时间就是一只隐形的鸟”。但是怎么能让你们看到它呢?首先需要一只笼子,这就是持续完整的时空,就是长镜头的段落。其次需要给这只鸟涂上颜色,这种颜色就是梦幻的文本。当这两个东西都有了的时候,你们就能看到这只鸟是什么样子了。
ps.如果二刷则主要搞清叙事逻辑吧,没想到在这方面会费解。此外,《金刚经》、《惶然录》、《佩德罗巴拉莫》都是我看过为数不多的书之中的。我也是从16、17岁开始写现代诗的,也是在手机上随时写,这些方面我们似乎很相似。但这都是表面上的相近而已,论阅历和阅片量和导演尚有很大差距。虽然我还远没有和他竞争的能力,但确实对他的傲气有点抵触。如今观看和拍摄设备都已经普及了,还等什么呢?
维度 ★(1-10) 级别
个人感受(观看价值) 7.8 B+
思想/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7.9
叙事水平(文学/文本价值) 7.7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视听效果) 8.0
选角/表演 8.3
25.6.19小西天
初看观感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政治与新浪潮
评分:B7.5,三星半。此类纪录片不能用一般的艺术价值去衡量,至少应当在历史和政治性方面给予考量,在对观众的感染力和冲击力方面予以考量。(找不到好片了,于是接着昨天的《战争终了》看此片。)关于政治:对历史和政治背景-越战-依然所知寥 ...
生平简介:让·维果(1905-1934),享年29岁,创作生涯仅其在世的最后4年。诗意现实主义代表人物,启发法国新浪潮的灯塔。以下简单介绍其四部作品,并先以一部关于他的纪录片作为导引。我们时代的电影人:让维果(1964)评分:B-由 ...
札记
评分:B-由于让·维果逝世过早、影像资料过少,只能求诸相关人士的采访,在生平的回顾的同时插入其电影段落作为补充。(集中讲述两部叙事片)作为背景资料扩展了解有帮助,但干货不多。梅尔维尔任其副导演。其父作为政治犯死于监狱、这段早年经历对 ...
评分:B+7.8简评:越来越喜欢雷乃的风格了。文学性/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交融浓密。故事以60年代的西班牙弗朗哥独裁统治为背景,由于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开始尚有疑惑。毕竟不仅对我来说陌生,应当说政治行动、地下组织离现在的社会太遥远 ...
评分:B+7.9蔡明亮的电影序列有着微妙的连续性-于演员、风格、剧情均有体现-交错编织成孤独和情欲的奏鸣曲。(详见其他影评)《你那边几点》几乎是《广岛之恋》的现代版:短暂的邂逅和分别,从此爱上一个人-由人追随到她的一切-爱上一个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