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全文约5500字,分为6个部分,只需花费观看电影的1/20的时间,烦请耐心阅读)
1观感
两年前便早有耳闻本片是《视与听》评价百佳之首,这才头一次看香特尔。要承认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还是有挑战的,看来还是高估了自己对闷片的耐受力,开始的确很难接受。中途虽然有离场的念头,但很感激自己看完了,感到别样的满足和欣慰。同样很庆幸在资料馆和大家一同观看,感受到正如李安在最近的访谈中说的,“电影院让我们同在,让我们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分享一些看似荒谬的事情,但那就是我们的真相,我们在更深层次上彼此接触,我不希望这一切消失。”
很难描述有什么切实的观感,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三个小时的如同冥想实现了精神的净化和洗礼,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真实、纯粹、干净的片子。我仿佛触摸到了坚实的大地。
2情节,或内容
果戈理在一八四八年一月致茹科夫斯基的信中写道:“布道不是我的工作。艺术用不着布道,它本身即训诫。我的工作是用鲜活的形象表达思想,而不是作论断。我应当通过人物展现生活,而不是解释生活。”
同人生一样,这是一部不可概括和简化、无法纵观和剧透的电影,甚至是不可解的电影。我们不能单独取其片段,因为所有观念都是埋藏在作品整体中的。
正如奥维德所说:“艺术的要义在于,它是看不穿的。”恩格斯也强调:“作者越是隐藏自己的观点,越有利于作品艺术价值的展现。”
塔可夫斯基认为,“艺术作品同其他生命有机体一样,在各种矛盾的因素中生存、发展。其中的每个矛盾对立面不断互补,使其意义获得永恒。思想在各种矛盾因素的平衡中才能被揭示——因此艺术最终战胜作品(亦即对其思想和任务单一含义的解释)是遥不可及的。这就是为什么歌德说“越是理性力不所及的作品,越有高度”。”
“象征只有在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意义上,通过隐秘的(祭神与巫术)言说,表达出暗示与语词表层无法传达的内涵时,才是真正的象征。它有多个面孔、多重意义,永远潜藏在最深处。它有如晶体,构造有序。它甚至如同某种单细胞生物,有别于复合的,可隐喻、讽喻、比喻……象征无法言说,不可解释,面对它的整体感,我们只会觉得无助。”
正因此,情节几乎平淡到了乏味的地步,唯一带有戏剧色彩的的一幕-结尾那一刀捅出时,仿佛压抑已久的情绪的自然宣泄。由此再次唤起我强烈的即视感,影史上多少经典都不谋而合地复刻了这一别有寓意的场景:牯岭街、大象席地而坐、燃烧、密阳…
不同的是,本片中杀人行为并没有做任何戏剧化的处理,而是和洗碗做饭一样是生活层次内的一个部分而已。而后迎来的是静默和留白的暴力,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绝望,观众等来的不是审判也不是救赎,而是电影的结束,当影院的灯光从头顶射下,仿佛也是电影之光照进了现实,电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现实的窗。这部电影不仅重塑了我对电影的认知,也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
电影究竟改变了什么?电影不会改变现实生活,但会真正重塑我们对现实的观察视角与方式。如果把电影看作人生或现实的平行或重复。
此外,电影内容本身也是家务生活在有限的镜框内的重复,在平稳的的秩序中重复运行,而没有超越的目标,如同西西弗的命运,没有留以任何救赎的空间或希望的出口。
从开头到结尾,人物的价值负荷与外在的环境几乎没有变动的波澜,而这种对生活平淡的刻画却让人寄望于人物内心发生了某些改变,至少在观众身上引起了某种情感的积淀。在此休谟的话便再次灵验了,“重复丝毫没有改变重复的对象,但它却在静观它的心灵中造成了一些改变。”
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提到,“习惯从重复中倾析(soutire)出了某种崭新之物:(首先被设定为一般性的)差异。就其本质而言,习惯是缩合(contraction)。”这既是生活之道,也是观看之道。
3视听语言及其作用
视听语言并不是本文的重点,本人纯业余也没有太多研究。
首先,空间的设定实在好,公寓这个简直是幽闭空间的思想实验室,另外还有床榻、厨房…仿佛囚牢。声音的作用也在影片中放大了百倍,沉默则掩盖了呼喊与细语。
其次,大多采用封闭式构图,这和空间布局形成对应。
本片采用类似于小津的1.2米视点,中景居多,固定机位长镜头。既不是上帝视角,也不是本人视角,而是直接体验夹杂着冷漠的窥视或旁观。(但这里隐含着不平等的关系)营造所谓出间离效果,这里有几重张力关系:电影拍摄于彼时彼地-是陌异的,对生活的感触却能引发共鸣-是熟悉的,而生活粗糙的内核却永远不可窥探-是陌生的。
有趣而荒谬的是,平时在生活中大家都忙碌着各顾各的更不会关注旁人的琐事,为何几百个人却要凑在一起看一个漠不相干的人的生活?观众看到了什么?有点类似《大佛普拉斯》中偷看行车记录仪的行为,以及《楚门的世界》,但不同在于明知道没有惊喜,为什么还要看?我认为和认同虚构的故事一样,无外乎认同了导演这份坦诚,从而得在影像中发现生活的真谛。另外,当我们瞪眼观看时,让娜不间断的动作却令人满足,或许是劳作天生的生产属性使然,也或许是功绩社会的神经习惯。我在观看时也是在无聊和快感之间反复无常,同时思考着观众为何情愿将自己的时间投入到他人的生活当中?
塔可夫斯基也说,“为什么大众喜欢看和自己的生活根本不沾边的异域风情的电影?因为他觉得对自己生活的认知足够了,就想去电影院看看别人的生活:越是奇风异俗,越是和他自己的生活不一样,他就越觉得有意思、有吸引力,他觉得其中信息量很大。但其实更大的原因属于社会学意义上的问题。”
相比五至七时的克莱奥只有一个半小时而且采取跟拍,我们能感到其中时间的流动节奏;本片几乎把三天的事情不带过多雕琢地静态呈现了,生活的艰顽实质赤裸地暴露出来,而观众也融入了影像中枯涩的非时间节律。说它短,期间还是感到了乏味与困倦,又如同有亲历一生之感;说它长,却在结束的一刻仍不舍离去,相对于一生而言又是那么短暂。
“这个事件立在那一整天的背景中,犹如雾中的一棵树。是的,这个比喻并不完全恰当,因为我说的云和雾并不同质。这一独立的印象在我们内心激起一股冲动并引发联想,事件和情节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仿佛失去了清晰的轮廓,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就像凭空发生的。这样的生活感受可以通过电影艺术表现出来吗?毫无疑问。而且,是用艺术中最具现实主义力量的手段表现出来的。”
(关于运动和时间的问题先不讨论,等我看完德勒兹的电影一二再聊吧。)
而为何要持续三个小时呢?我想塔可夫斯基也给出了答案,“假如您机械般精确地描绘这场邂逅的情形,像拍纪录片一样打扮演员、选择拍摄场地,您并不会从成片中感受到当时的感觉。因为,拍摄邂逅的场景时,您忽略了心理准备,而只有它能解读您的精神状态,赋予陌生人的目光以特殊的情感内容。因此,如果要让陌生人的目光给观众也留下那样的印象,撇开别的不说,必须为观众营造您当时的心境。”
换句话说,情感必须在时间中铺垫赋形,力量才能涌现和积蓄,而每一秒都承载着能量。(可以引向三种时间综合)
当然,这部电影毕竟不是纪录片,(即便纪录片也是导演也意识的筛选结果)也没有落入纪实的窠臼。正如塔可夫斯基所指出的,“当代电影内部有几种发展趋势,纪实性趋势最吸引人并不是偶然的。它如此重要,蕴含如此多的潜能,以至于大家纷纷效仿。然而真正的纪实与记录,并不是手持摇晃的摄像机(有的摄像师甚至不调准焦距)或其他类似的把戏。重点并不在于如何拍摄,而在于传达事件发展具体而独一无二的形态。不少影片看似拍得随意,但其雕琢与做作一点也不比象征贫乏的伪诗电影少:二者都缺乏被拍摄客体的具体的生活与情感内容。”
而阿克曼则和塔可夫斯基的观点遥相呼应,以下截取采访中的一段:
阿克曼:你知道“真实主义”吧?就是verité(注:法语“真实”)。
里奇:现实主义吗?
阿克曼:不是的,是“真实主义”。
里奇:自然主义?
阿克曼:(点头)他们想表现得自然点,希望加点什么可以让主题看起来更自然,但这样就会没有核心,你明白吗?我那时并不知道自己必须安排好他们在拍摄中需要做的事,才能让拍出的东西更有节奏感。所以,这部片子非常温和,什么都没有。
因此手段永远是不可脱离于主题,纪实也不是对生活不加选择地照搬。
请原谅我再次引用老塔的文字:“衡量导演的深度最重要的标准,是他“为什么拍电影”,而不是他使用了怎样的手法。我认为,导演唯一能让人记住的,不是“诗意”“理性”“纪实”这些风格,而是他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目标。他如何运镜则是他自己的事。艺术不存在记录性与客观性。艺术中,客观也是一种主观,因为这是作者一个人的客观。哪怕他剪辑的是新闻资料片。”
4思考与发问
这场观影是双重考验:
你是否真的迷影?
你是否真的能忍受生活?
如果三个多小时且不能忍受,那妇女们以及无数受难者如何忍受漫长的生活呢?
平日里叫喊着要回归生活力求真实(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而当生活的面孔真正在影像中聚焦-放大时,你是否能够忍受那窒息的空气?
有一种常见的观点:看电影比看书容易,因为电影似乎是自主转动的而观众是被动的。我认为大错特错!正如塔在《雕刻时光》中说,“每一帧独立画面,每一个独立场景或片断,都不是描绘,而是对行为、风景与人物的直接纪录。因此电影有其独特的美学准则,意义具体而清晰,常常与观众的个体经验相悖。”
对于导演不加以明显引导的电影(应当是多义的),关注反而需要主动选择并沉浸其中,而且要和电影中的流动节奏达成共鸣。
另外,我认为本片的主人公不一定是女性,而可以是任何一个孤独的个体。只是对孤寡女性而言场景的设置更为自然,情感也更为浓郁,不得不说看到了我姥姥的影子。同样的,电影的故事不止局限于欧洲,也可以是任何地区,不仅在手机发明之前成立,在五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可以深入人心。这才是超越时空的经典应有的品质。
本片揭示的一个核心主题:只有当独处时,一个人才成其所是,生活才暴露原型。
4抛开电影本身价值不谈,还有一些意义问题引发我的思考:
#1观看本身意味着什么?是旁观还是静观缩合
#2物的意义?海德格尔的因缘和日本的物哀
#3什么是事件?动作又意味着什么?
#4电影中的情感力量如何在时间中涌现和积蓄?
#5影像、影像中的生活、现实生活的关系?
#6在真实性、多义性和引导性选择性虚构之间如何做平衡取舍?
#7在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划分外应当还有其他?
#8为什么其他导演拍不出来?他们没想到吗?不观察生活吗?
#9究竟是生活太过平淡还是我们自身太过贫瘠
#10艺术家的使命:揭示 发现 反映 创造 诠释/摹仿?
前四个问题太过复杂,在此只能搁置。第六个已经回答了,第九个问题同样难以简单回答,其他问题简单说一下。
8我看是对自己的观察和原则不够坚定,缺乏勇敢和坦诚。
5/7/10当对生活的真实刻画成为“革命和创新”难道还不讽刺吗?当观众被故事片的跌宕起伏算娇惯后,在看到生活的粗糙面孔竟显得震惊和不适。正如塔所说,“大部分观众都被喂食了可怕的替代品,其品位的培养和提升不被重视。但悲剧性的区别在于,如果艺术能唤醒观众的情感与思想,那么大众电影则以简单的、令观众难以抗拒的影响,让他们残余的思想、艺术感觉的火花彻底熄灭。人们将不再需要美妙的、精神性的电影,他们要的电影类似可口可乐。”
由于不是剧情片,不可否认观看这部作品需要耐心和少量的观影经验,但本质上是向每个人敞开的。本片既是崇高的艺术品,也是最真实的生活写照,二者恰恰是一体的,我认为一个大学教授对本片并不一定比一个家庭妇女的感触更深。
5横向对比
首先,和时下大火的《初步举证》做一对比,虽然两者都是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相差悬殊。当然我并不想武断地批评孰优孰劣。
两部影片主角都只有一位,前者的话剧演员是全知的倒叙的,后者的电影演员则是身在生活的迷雾中的。前者借助语言同观众直接互动,后者则借助影像使观众沉浸地静观。前者是自导自演的复述,后者则是若不知情的自然流露。二者虽不能简单以高低判别,但我更倾向于电影本身的表现形式,即用影像而非语言,用故事而非说教。我认为后者更为真实且令人信服。
正如塔可夫斯基说,戏剧通过一个个细节让人感受到整体。当然,每一种现象都有多个视角。让观众根据舞台现象去重建现象本身的面与视角越少,导演所使用的戏剧假定性就越生动、准确。而电影导演则通过具体细节复制现象,并且形式上越是感性、具体,细节越是准确,就越是接近自己的目标。我们看到演员血溅舞台,舞台上却不见血——那是戏剧!
再次引用塔的话:“所谓杰作,是某种不受狂热或冷淡影响的内向封闭的空间。精彩之处在于各部分的均衡。而吊诡之处在于,创作越完美,就越少引发联想。完美即独一无二。或者说,能引发无穷的联想。其实这是一码事。”
这部电影便是如此,作者和符号都消声匿迹,却留给我无限的感受和思考空间。
因此我不想做什么符号学或精神分析式的刻板分析。
其次,本片格外忠实于现实,不仅是内在而且是形式上的,后面会再谈。不同于一一的建构和说教、帕特森的诗意美化、都灵之马的历史和寓言处理,本片趋近于纪录片的冷漠视角,没有一句旁白,对话也少得可怜。(集中的一段对话是儿子在床上说起曾经把性爱当作男性对女性的侵犯,深有同感。)但并不像前面几部电影,丝毫没有做作的痕迹。
本片中女主的境遇让人联想起《随心所欲》中女主走上卖淫后的悲惨结局,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殊途同归。
6碎碎念
ps观影有门槛,择片需谨慎。所有作品尤其是杰作都必要在看完后再作出评价。
出场后听到不少有趣的议论:看完仿佛过了一生;睡着了也不会错过任何东西。
没有意识到是整整五十年前的电影,以为是二十年前的。香特尔那时才25岁。
来晚了十分钟又中途睡了十分钟,但丝毫没有影响观影体验。
打分:最终在一星和五星之间选择了五星。8.7/10
维度 ★(1-10) 备注
思想深度(学术文本价值) 8.9
个人感受(观众传播价值) 8.8
社会/历史/时代价值 9
叙事水平(文学价值) 8.5
技术完成度/美学创新(专业价值) 8.9
列入改变电影认知的豆列
2025.3.15晚,于资料馆
传奇之作《让娜·迪尔曼》-感想与长评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随风而逝》—答案在风中飘扬
8.2/10待重温第五部阿巴斯,曾在约两年前看过一半,这次依旧是两次看完的,但观感舒适。阿巴斯的诗意抹去了超现实和现实的边界,是设计感和自然的完美结合,既不像塔可夫斯基的长镜头空镜那么枯燥,也不像侯麦那样完全由对话推进,而是在公路式 ...
《胭脂扣》-观感
7.8/10于小西天依旧是五星太多,三星太少,四星过誉。情感渲染和视听引导过多而内容铺陈过少,导致形式大于实质,难以完全共鸣。 设定很有传奇悲剧色彩,几乎是母题性的穿越和人鬼恋。 叙事方式很新颖,但有利有弊。由于 ...
《因果报应》观感
8.45/10超出预期得精彩,而且是循序渐进的、不断反转的,很久没有这么强冲击力的片子了。本身对动作片和喜剧就比较抵触,开始视听语言也很不适应,感官刺激和音乐的引导渲染性极强,剪辑节奏快,后面信息量又慢慢加上来略有一丝烧脑。本来就脸 ...
olive的老年生活
20205.3.27-30期待过高,前期观感开始平平,越来越好。热评说“绝逼是40年后的我”,会是40年后的“olive”吗?像是加长版的《帕特森》,美国中产阶级夫妇的日常,小的矛盾不断,大的冲突决裂永远不会发生,就像看着人物耗损生 ...
《年轻气盛》大银幕观感
8.2/10,同豆瓣于小西天,接着《绝美之城》观看(这部直接变为英文了)1观感:很难评价,整体风格谈不上多喜欢,视听语言也不太合胃口,但依旧瑕不掩瑜,总有那么些惊喜和触动。2情节:如同一首人生协奏曲。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立的音符,多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