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法国同色业界的纪念碑只能刻下一个名字的话,那无疑只有让-丹尼尔·卡迪诺(Jean-Daniel Cadinot)配得上这一殊荣。这位于2008年不幸离世的传奇艺术家,凭借一系列可与其按19世纪风格改造、装扮的私人摄影庄园相媲美的璀璨生涯而闻名全球。
从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他借助一连串热门硬核电影与无数优雅迷人的帅气男孩们发展出了一类非常经典的年轻男同性恋形象,即几乎被商标化了的“卡迪诺男郎”——他通常是一个稚嫩害羞的漂亮男孩,在天使般的脸庞上却装点着渴望被拥抱的欲望之眼;一般来说,他要穿着紧身背心和超短牛仔裤来凸显其瘦削、修长的鲜活身体。

在影像叙事理念上,向偶像查理·卓别林致敬的卡迪诺始终秉持着“人生悲喜一如在坐过山车”的思路去创作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怀抱人类学家一般的真诚去做纪实摄影,用同性恋的心态去观察同性恋的世界以及世界的周边演变。卡迪诺认为要想在行业中走得更长远,不仅需要对电影本身有着狂热的着迷,还应在不过分投射自身情感的前提下展现出人物们的心理层次,他并不推崇一昧记录角色行为的拍摄理念。
毕竟拥有复杂头脑的我们——人类,从来都不简单。我们可以很努力,可以很勇敢,然后很浪漫。这才是我感兴趣的,正如我喜欢的电影《E.T.外星人》(1982)一般。”
尽管卡迪诺永远也成为不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或者卓别林的行业伟人,但坚守高质创作的他仍以其独有的硬调美学与叙事风格使之是欧洲乃至全球首位得到公众评论家们一致认可的传奇同色电影制作人,其追随者更是遍布各大区域——从德国的Cazzo工作室到捷克的Bel Ami大厂,再到享誉全球的性感猎手克里斯坦·比昂(Kristen Bjorn),作为前辈的卡迪诺对这些素未谋面的晚生们有着难以言喻的友谊:
被人追随和追随人都是种非常愉快的体验,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模仿一类人去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我相信每一个人最终都会有独属自己的风格,尽管我并未见过他们。”
会出现这样和谐温馨的友善场面并不意外,认识卡迪诺的人都说他是这个时代的绅士,直到最后他都是这样:当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时,其官方博客的最后一条信息仍在感谢他的观众们。这位从12岁起就意识自己别样性向的艺术家,在17岁时离家出走去追随梦想,肆意一生的他并未留下遗憾,名望或财富也不曾是他的人生信条,他希望人们记住他是一个充满爱的人。尽管卡迪诺承认自己的电影有时过于激进,诸如对阿拉伯世界的禁忌探索、传统家庭中的恐同症、虚伪的宗教等级制度等议题设置,但他也始终在探讨酷儿群体在发现自己是同性恋时的欲望、恐惧和情绪与勇敢出柜去实现性幻想的喜悦与新生。

随着向数字媒体的转变,他的风格变得更加综合和商业化,但在这点上仍然是明确无误的。卡迪诺拍摄了60多部电影,记录并解读了整整几代法国同性恋者的荧幕画像。通过围绕演员们的自身经历去构建真实而充满悲情的戏剧故事,卡迪诺将静谧的田园风光和阴暗的城市街头设置为舞台背景,借助电影为欧洲同性恋的现实发声。
而与许多在商业扩展上有些贪得无厌的行业制作人不同,卡迪诺严格控制着电影拷贝的海外发行。从录像带时期起,他就提前分配好了各区域的发行配额。其中更令人难以置信的还有,在市场庞大且需求旺盛的北美地区,卡迪诺工作室只发行过三部电影的官方DVD!而这一切仅仅只是“一种选择”,一种他对“知足常乐”与“月满则亏”的哲学践行。

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全面DVD化后的卡迪诺电影均可通过其个人网站采用付费点播获得。考虑到卡迪诺在摄影器材上的大量投资,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具备蓝光修复价值的胶卷电影,而非彼时业界主流采用的廉价录像带制作。然而这一大笔仍待进一步数字化升级的宝贵资产又随着卡迪诺本人的过早离世,似乎将成为一桩永久的世纪遗憾。

2023年5月,【彩云自译】同影专栏在第2期推出《威尼斯之旅》(1986)的独家中字时就已向这位酷儿偶像敬礼。与这桩忧伤甜美的异国古装童话不同,在新一年的5月,【彩云自译】同影专栏第14期将带领大家认识并走近卡迪诺电影风格的另一面——被欲望裹挟着、被黑暗吞噬着的青春残酷物语:《流浪爱侣》(1984),这场卡迪诺在社会道德沉沦、缺位的背景下围绕着一群天真得堪称残忍的青少年犯们所进行的成功研究,以其露骨而感性的暗黑内容与风格不仅高傲宣誓着自己将是卡迪诺职业生涯中最具影响力与收藏价值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将是业界有史以来最邪恶、最残酷、最热辣的硬调情欲电影之一。

如果这部电影被视为一部BDSM题材的暴虐幻想片,我想它的评分一定会高得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如果仅仅将其视为一部用于娱乐消遣的情色之作时,那么你的观看体验可能将是沮丧而痛苦的。作为业界中少有的高质剥削电影,其独特而令人难忘的地方在于它确实有效研究了青年犯们内部互相统治、顺从与欺凌的矛盾心态。甚至有评论家认为,它与一些主流电影,即阿兰·克拉克这部曾被禁映14年之久的《人渣》(1979)在同一主题的深度处理与表现上称得起不相上下。因此,请在观影前建立起一定的心理门槛。
事实上,电影的开场画面总让人轻易联想到由杰拉德·达米亚诺(Gerard Damiano)执导的《乔安娜的故事》(1975)的第一幕:一辆孤独的汽车在穿过迷雾后驶近了巨大而险恶的未知城堡,伴随着幽暗急促的配乐,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汽车无声且无情地穿过铁门,这片刻的紧张无疑在暗示观众们城堡内部还有什么在等待着我们。如果你知道那部电影改编自大名鼎鼎的《O的故事》,那么你就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尽管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同,但核心主题却是一致的:即身体更强壮、内心更强大的人,将毫不留情地统治底层群体。

影片的开场白是小男孩迪迪埃·哈梅尔(Didier Hamel)因非法卖淫被捕并判处“收押少管所,感化救济直至成年”的卷宗判语。这个15岁就离家出走却又流落街头的可怜少年,不仅早早暴露出了难以遮掩的同性恋倾向,更因其幼小无助的脆弱美很快沦为恶霸文森特的“新玩具”。令情况迅速恶化的是文森特向其他人明确表示,这个新男孩将成他们所有人的公共玩物,这最终演变成了一整夜的、恐怖且持续的群体虐待行动。
作为卡迪诺工作室的常客,文森特由路易吉·迪·科莫(Luigi di Como)扮演。他深色动物般的屏幕形象与注入了真实暴力与疯狂的表演才能除了让观众完全信服头号恶霸这一角色的真实性外,还赢得了许多评论家的赞赏。此外,他在《后宫》(1984)的出演同样可圈可点。
正如每一枚硬币有着两面的真理,新的夜晚,少管所将迎来另一位拥有统治力的男子汉——由本片编剧杰拉德·曼德林(Gérard Mandrin)饰演的同名角色。因与少女偷尝禁果,他被对方家长一纸诉讼送了进来。不同于迪迪埃的逆来顺受,一出场时就给了所有管理层一个下马威的他被光速关禁闭。在这里,他结识了与因被文森特理念不合而同样被关禁闭的让-路易·瓦西里斯(Jean-Louis Vaissieres)。

至于剩下的角色,乔纳森·利维(Jonathan Levy)与帕翠克·塞涅尔(Patrick Seigneur)则是文森特阵营中一对摇摆不定的追随者。不同于被放置在同情中心的迪迪埃,同样饱受欺凌的帕翠克因其“称不上恶毒,但也谈不上善良”的麻木特质在许多片段里被刻画成了一个滑稽小丑。

作为影片里唯二直接披露同性恋特征的角色——让-路易与迪迪埃在相遇后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因为一次不求回报的“英雄救美”,二人水到渠成地共赴春宵。也是在杰拉德的支持下,迪迪埃得以心无牵挂地追随着他的新救世主。个人认为,迪迪埃在杰拉德的安慰声中哭得梨花带雨的场景应该是电影中最感人的时刻。毕竟在这一幕幕的暴力场面里,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些孩子们都生活在一个更黑暗、更无情的现实中。

这个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羞辱的浪荡子,在几个月后,在电影的最后一幕,成了一名被社会彻底漠视的街头工作者。这个故事在字面意思上不会迎来轮回,“成年了”的文森特显然无法像“才15岁”的迪迪埃那样被“救济”、被送去另一家不知名的少管所,等待他的只有周遭正在凝视着、打量着、企图悄悄吞噬掉所有青春的无穷黑暗……
当然,我们仍然可以感慨这只是一个故事,或者说是某一类幻想;但我们不应该忘记,根据2023年公布的新闻数据显示,英国数百名警察涉嫌性犯罪,涉案超千起……
总而言之,《流浪爱侣》是这类型电影中一个里程碑的存在,但我们在猎奇与感到震惊之余,是否还应做出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