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以前公司搞破冰时,曾经做过一个游戏。有一根绳子,老师要求我们两只手握住两端,不能松手,不借助其他工具,将绳子打结。

《继往以为序章》是一部讨论宪法制度如何展开的著作,专业,却并不难读。

...

有位美国总统曾评论过,美国宪法对于美国而言就好比一件太小的上衣,如果他从前面将扣子扣上,后面就会开裂。因此,一部基于本国实力政治的宪法,如果真要发挥约束现实政治的功能,对制宪者必须有妥协的精神,以及因势利导,以小谋大的政治智慧。

...

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美国最高法院最伟大的大法官之一

美国大法官霍姆斯在洛克纳案中曾指出,宪法是为具备根本不同政治理念的人所制定的,这实际上就要求宪法应当是高度抽象的。唯有如此才能具备基本的包容性,才能承担起比普通法律更加广泛的团结功能。

江苏学者费孝通认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

费孝通

1979年3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时任港督麦理浩。会见结束后,邓小平告诉这位身高超过六英尺的港督先生:“你如果觉得统治香港不容易,那就来统治中国试试。”

政治是众人之事,在“星期五”到来之前,鲁滨逊所在的荒岛是没有政治的。

作者告诉我们,宪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宪法也是有变迁的。

一、在美国的宪法理论中,原旨主义者的目的是寻找制宪者在建国时的原初意图,与此不符都是违宪,保守派的理论甚至认为,美国宪法的意义只限于建国时的那一刻,所有的修正案都是违宪。但在自由派学者看来,建国、重建和新政都是宪法意义的生成时刻。因此,宪法必须理解成一种代际对话与多种宪法传统的综合。

二、美国宪法史在反复告诉我们,一旦法院将宪法解读为一种流俗的社会进步理念,那么往往就是司法遭遇挫折的时候。宪法解释只能判断法律的合宪性,而在判断是否合宪时,法院只能基于宪法,而不能根据一种流俗的经济社会理论或道德进步理念。试图以自我的高尚理念来置换宪法之罪恶,往往会造成更大的罪恶,因此宪法解释并不是要去建构一种完美正义的理论。在一个多元社会内是不可能有“完美宪法”的,宪法不可能是一种道德原则的逻辑推演,为了实现共同体的团结,宪法经常要写入妥协和让步。宪法必定是一种历史上确立的规范,而它的效力是指向未来的。唯一不变的宪法规则就是宪法在变,它是一只在航海过程中不断修补的船只。

...

三、宪制是一种历时而存在的自治,它的成功实践取决于共同体内每一代人对所继承宪法的信仰,而这种信仰的生成又取决于该共同体的政治文化中是否存在着可以让我们共同起来的历史叙事。

四、宪法被设计去经受漫长岁月的考验,因而必须适应人类事务中的各种危机。

在这个大众民主的时代,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却不能带来权力,也不意味着德性。中国的宪法学者与其说要改造我们的宪法,不如反求诸已,改造自己的宪法观,“重新发现中国宪法”。

本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方法篇”,包括五篇文章,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应当如何研究中国的宪法”。在第二部分的“实践篇”中,共包括四篇文章,以具体事件讨论问题。用作者的话说:“要亲手解剖一只麻雀,亲口尝一尝梨子的滋味”。

书中第二部分对具体事例的解读很精彩,极有启发,希望能看到作者更多这样的文章。

...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部电影,2007年上映的《每当变幻时》,由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联合制片,讲述了97之后的十年间草根阶层的故事。十年,只为让一切圆满。

...

本书的封面非常有新意。是重庆铜元局风临洲的航拍图。画面上的建筑似迷宫,又如同一个问号,寓意深刻。个人非常喜欢重庆,这是西南地区“法学重镇”,这个封面是作者给我们的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