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命中时间》是乌克兰导演维塔利·曼斯基近三年来第二次入围柏林电影节的作品。他的代表作包括跟拍普京竞逐大选的《普京的见证》以及实体到访朝鲜拍摄的《太阳之下》,而近年他的创作回归了自己深陷战争的祖国,视角也趋向微观。
两年前,他曾凭借和叶夫根·季塔连科联合执导的同样为乌克兰题材纪录片《东部战线》入围奇遇单元,曼斯基负责了编剧工作而季塔连科亲临战场担任摄影。季塔连科在完成医疗志愿兵的本职工作同时,用固定在胸口的手机提供了宝贵的战场第一视角。紧张的战地实录和日常状态下充满深度的人物自述讨论彼此穿插、互为补充的组织方式,以及相当震撼的,一名伤员在镜头面前从开始抢救到最终停止呼吸的完整镜头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目标命中时间》则将视角从前线移到了战线后方的城市,导演的家乡利沃夫。“目标命中时间”意为从发射导弹开始到命中军事目标所用的时间,电影中除了指利沃夫作为空袭目标之外,也强调了其与前线的距离,和作为阵亡将士埋葬地点,与前线战事情况的紧密联结。
电影以军乐队的一次排练开场,并沉默地在国家公墓的挖掘工作、看似稀松平常的街景、讣告的印刷裁剪工作间平行切换——一场葬礼的准备工作正在有序地进行。而这些后物件与人物逐渐接近,彼此交汇。城市教堂刚走出一对喜结连理的新人,便迎来了国葬仪仗队;摄影机拒绝进入教堂内部,但在利沃夫中心的开放空间中,我们通过人们的神态和安魂曲的声场判断着那些地点与教堂的地理距离。当队伍穿过那些我们早已熟悉的街道,前往熟悉的公墓途中,电车不再行驶,行人纷纷驻足、下跪致意,也有行人继续着生活选择无视,情绪扩散开来,弥漫向先前安然的每个城市角落。与全片的时间跨度相比,一场国葬所占据的时长微乎其微,曼斯基却使用了全片三分之一的篇幅(约一个小时),详尽而耐心十足地描绘其中的运作机制,呈现出极具信念感和感染力的哀伤的秩序。当一具具棺椁在墓园下葬,在场的观众与银幕中的人们都早已泪流满面。

国葬过后,秩序感在市民的生活中延续:夜幕降临,街头歌手和音乐厅中的古典乐团交相演奏着;空袭警报鸣响,人们不慌不忙、有说有笑地撤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空袭对利沃夫产生了实质破坏,公墓逐渐难以容纳每日俱增的阵亡士兵;随着利沃夫的生活,影像也逐渐平庸化和失序,或许是赶工的结果,又或者在精彩的第一个小时后已难以寻得更好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