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尔的生活》这部电影之于我来说,除了展现一段爱情之外,还讲述了一个成长的故事。

影片最打动我的部分不是她们充满激情的相恋,而是当激情褪去、她们面对眼前这个三观并不十分契合的人时她们做出的选择——宁可牺牲爱情也绝不妥协、不放弃自己的欲望,对艾玛来说这很轻易就能做到,她本来就是一个拥有强大自我意识、以萨特为偶像、野心勃勃的艺术家,她把阿黛尔仅仅当成自己的缪斯,然而,对阿黛尔这样一个眼神空洞、把艾玛当成自己生命的全部、从食色性中获得实实在在快乐的平凡女孩来说,去拒绝艾玛的要求,无疑更加艰难,稍不留神就会丢失自我。阿黛尔无疑是深爱艾玛的,从她失恋两年还走不出可以看出她对那段感情的珍视。但面对艾玛希望她写作、希望她多读书时、希望她融入自己的艺术圈子时,阿黛尔是无动于衷的,她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她只想当一个幼儿园老师而已。而当面对艾玛的精神出轨,阿黛尔也在痛心和失望之下肉体出轨了男同事——她不会因为艾玛的强势就一直忍气吞声、压抑自己的需求。两年后,面对心爱的人,她想再次挽留她,却仍然对她的艺术说不出个所以然,她仿佛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选项——让自己变成艾玛喜欢的样子。即便再爱,也绝不迷失自我,绝不牺牲“成为我自己”的权利与自由,不会因为对方的要求而把自己变成另一个人,这就是最令我感动的部分:不因得不到爱人的爱而否定自己、厌恶自己。一些影评认为这段关系中阿黛尔一直处于劣势,而我认为她恰恰因为坚持了自己、不为艾玛改变自己的本性,才真正实现了两人之间的平等。那些认为阿黛尔既然爱艾玛就不应该肉体出轨、就应该为她做出改变、去学习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人,默认了一个前提:艾玛的艺术生活就是比阿黛尔的实感生活高级的,否则,为什么非得让阿黛尔来适应艾玛而不是反过来呢?这种爱情观,本质上不就是“你爱ta,你就得改变自己、去符合ta的要求”(却直接排除了对方为你而改变的可能)吗,这难道不是一种希望某一方进行单方面牺牲的双标的pua的说辞吗?阿黛尔最可贵的一点就在于:她从来没为自己的阶级、自己的生活方式感到自卑,她固然深爱艾玛,但她也从没打算为她而改变自己。

我想起我之前编导的一个校园影片,也是男主和女主一开始在阶级、观念方面存在差异,女主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毅然决然离开了男主,但我当初一直对这个结局不满意、也觉得观众不会满意,于是强行把结局改成:当若干年后女主有了自己的事业又和男主重逢,而这一次,他们终于因为真正的“合适”而在一起了。看了《阿黛尔的生活》,我开始反思我之前的想法,为什么我非要让女主去变成男主的理想伴侣的样子呢?为什么我不能让她成为她自己、不需要特意为谁改变自己也能收获爱情呢?为什么一定要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哪怕代价是女主放弃成为她自己?即便没有爱情,但保持了自我,这样的结局怎么就不好了呢?我意识到,我的潜意识里涉及对女主现状的粗暴否定,表面上她收获了爱情,但付出的代价却是:杀死了原来的自己,向男主的价值观投诚、被另一套意识形态彻底吞噬,这是以爱之名中隐形的暴力。

所以,我觉得,《阿黛尔的生活》不是在批判阿黛尔安于现状、最终失去爱情的悲剧故事,而是讲述阿黛尔的一段成长,她收获了爱情,又丢失了爱情,但在艾玛的光环下从来没有丢失自由、否定自我。尽管分手后的见面那一段中阿黛尔卑微地乞求艾玛回来,但最后,当阿黛尔看到艾玛和她精神匹配的伴侣谈笑风生时,她终于落寞地离开了画廊,一个人回到大街上,她终究还是放下了。这段关系的结束,让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女孩终于更加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两个人因为不了解而在一起,因为了解而分开。那么,爱情的意义又在哪?我觉得,爱情的意义就在于:为我们闭合的唯我论世界打开一个缺口,让他者的光照向我们,让我们从这一神圣的事件中获得封闭自我世界中没有的东西。对阿黛尔来说,艾玛身上那股空灵、不羁的艺术家气质永远是沉浸在日常生活中的自己永远难以企及的;而对狂傲的艾玛来说,她一直自信阿黛尔在自己的掌控之下,然而,当她发现阿黛尔的肉体出轨时,她也变得失去理智般愤怒,或许她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你是众星捧月的艺术家,但谁又没有自己的灵魂和想法呢?她终于意识到看似温柔、没有主见的阿黛尔身上她一直小觑的力量:她有自己的不满和哀怨,她不会因为爱而妥协、而忍气吞声。或许是阿黛尔教艾玛学会尊重普通人。

最重要的是,无论对艺术家还是对幼儿园老师来说,去成为自己、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都是比妥协才能换来的爱情更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