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学看的这个片子,同学的反馈是;“感觉自己也得了阿尔兹海默病”,我也有同感。影片大部分都在展示患此病的老人的幻觉,这让学医的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老年痴呆患者的无助,绝不是书上冰冷的几个字;“由于蛋白质构象改变,出现淀粉纤维沉淀的病理变化,常见于阿尔兹海默病”如此直观与身临其境,让我又一次惊叹影像的魅力。
剧情不必过多分析,就是在展示老人的臆想,现实与虚拟交织:错认为女婿的主治医生,不存在的像二女儿的护工;现在与过去交织:自己身处养老院,女儿早已去巴黎居住。编剧展示得很巧妙,每一层时空错位时都会进入下一层,每一层被戳穿的无助感逐渐加深,仿佛进入了一个无底洞,又仿佛在泥沼中,越陷越深,透不过气。看似天马行空,却暗藏许多信息:老人对大女儿悉心照顾的感激之情与不舍分离,对因意外而离世的二女儿的深切怀念,那一句‘little daddy’,凝聚着多少思念,大女儿在追究自己生活和照顾生病父亲间的苦苦挣扎,只有无声地流泪,女婿对老人的失去耐心甚至冷酷无情,亲情的探讨都融进看似无头绪的剧情里了。
从歌剧作配乐,到考究的屋内布置,影片弥漫着古典的氛围,有种华丽而厚重的美感。房间多门以及老人丢表的设计,暗示了时空的错乱,幻境中老人身穿病号服,也暗示了身处医院的事实。而且整个电影都几乎在室内完成,只有几个房间,却不单调,并随着每一层的环境不断变化,美术组真是有心了,也体现了导演舞台剧出身的深厚功力。演员自是不用说,就是冲着安东尼霍普金斯老爷子去的,还有奥利维亚科尔曼,这也是我在大荧幕初次感受他们的表演。
影片的最后,老人惊坐起,眼前不再是熟悉的公寓,而是医院的蓝墙,熟悉而陌生的护士,当迷雾散去,只剩下无尽的孤独。‘自己的树枝上只剩下几片叶子了,’让我想起了欧亨利的小说,但书中是个年轻人,可以奇迹的生还,但是当你真的走近人生尽头的时候,当永恒的死亡就在你面前的时候,那种无法摆脱自然规律的无力感,你真的能释然吗?这时,无论多强大的人最后一道防线也会崩溃,一个耄耋之人紧紧抱住护工说:“我想妈妈了”,生命仿佛又回到了婴孩时期——对母亲的极度依恋,可能生命就是一个闭环吧。在《纽约提喻法》的结尾,暮年男主当面对空虚的大剧院,也是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可能母爱是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吧。
最后一个镜头是枝繁叶茂的大树,看来导演也希望更积极些,生命就是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一些人下了山,另一些人上着山,络绎不绝。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与死亡,一对美丽又哀伤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