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诺兰,一个在电影届自带“门槛”的男人,一位真正的“时间管理大师”。

这个名字长久以来和那部著名的,被科幻迷奉之为难以逾越的经典的《星际穿越》绑定在一起。但《奥本海默》之后,奥本海默和诺兰,《奥本海默》和诺兰,将成为往后多年联系密切的两个名字。

...

无法比较《奥本海默》和《星际穿越》哪个更精彩,也不建议非要比个高低。两部类型完全不同的影片,都是诺兰在对应类型片的扛鼎之作。

...

细数诺兰的电影,无论是超英,还是战争题材片,又或者科幻。大都在神乎其技的叙事手法中增添了许多悬疑的味道。

《奥本海默》也是如此,如何将人物复杂的一生“浓缩”至3小时,而这相比传统电影更长的时间里,又该如何把握住观众始终保持在一条主线上,并且还能持续不断获得新的体验。

在《萨利机长》中,我们看到了如何通过一场审判,插叙还原故事完整情节的手法。

而《奥本海默》面临着不是集中在几天内发生的事情,而是奥本相当漫长且复杂的生活。

一场已成定局的,审判奥本生涯的审判作为影片主线,就此开启。

插叙,倒叙,操纵时间线对于诺兰来说已经是信手拈来,在影视飓风的采访中诺兰表示,剧本创作时就已经想到了实际拍摄的情况。

整个故事没有偏离那场审判,在对奥本过往求学,工作的非公平性审查中,舍去了人物早期成长的细枝末节,仅保留做了什么事,见了什么人。

...

从他转变科研方向(从实验转向了理论物理),到成为美国首屈一指的核物理学家。诺兰将“核裂变”视效穿插在其中,以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处理奥本海默和“原子”的关系,巧妙的避开了需要“硬核理论输出”来佐证奥本是个前沿学者的事实。

但如此一来,本就舍弃了大量人物在学识道路上成长的故事脉络,若非他是鼎鼎大名的奥本海默,否则这段处理不能让人信服。如果对于奥本的名声没什么了解的观众,那么在后续的观影过程中,或许也不能理解奥本强大的影响力。

影片同时也没有规避奥本在感情上的随意,这位行事自由的大物理学家,和对于政治立场缺乏敏感的聪明头脑,成为这场审判另一方强有力的武器。

大量的台词堆叠在一起,需要观众能够快速处理此时正在说话的人是谁,和奥本什么关系。

这也是本片的门槛之一,好在如果你熟悉欧美电影明星的话,那么影片中大部分的脸还是能够认清的。有一众影帝级的演员为基里安·墨菲搭戏,至少在表演层次上,这是一部群像无一掉线的优秀电影。

为了能够让观众更好的厘清正反两侧,诺兰将画面设定为彩色和黑白。对应奥本人称的视角是彩色,黑白则对应剧中唐尼饰演的美国前商务部长刘易斯·斯特劳斯,也是这场审判的幕后策划。

...

尽管整部影片的台词量十分饱和,但大多都是发生在焦灼的审判期间和围绕在奥本海默身上的“关键事件”之上:毒苹果、强烈的思乡之情、和琼·塔特洛克的恋情、薛瓦利埃事件、和斯特劳斯闹翻以及对氢弹的态度。

这几个事件完整刻画了奥本海默的为人处世,异常分裂的精神状态,无明显政治倾向的自由主义者,大学者的傲慢和缺乏同理心的情感表现。他所具有的人性弱点造成了政敌的出现和一系列在麦卡锡主义背景下形成的莫须有罪名。

在电影中,最后时刻引出幕后黑手的手法并不少见,况且作为人物传记,历史是最大的剧透者。那如何将这人人都可查到的历史内容(影片改编自《奥本海默传:“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变得险象环生呢?

除了诺兰的剪辑技法和快速利落的叙事节奏,影片的配乐也称得上是神来之笔!

《奥本海默》由2019年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凭电影《黑豹》获得最佳原创音乐奖的路德维格·戈兰松操刀,也是诺兰《信条》的配乐。如果还不能称之为大师的话,那么《曼达洛人》1、2、3季,《波巴菲特之书》也足以证明路德维格的实力。

影片从一开始就用小提琴拉起深思,悠长高亢的小提琴声与刺耳的警鸣声类似,奠定了本片的基调。弦乐快慢的起承转合之间又将故事的情感拉满,上世纪那群大物理学们的古典浪漫,对于万物真理的探索,到后来面对紧迫的时局和政治层面的博弈,路德维格的配乐丝丝入扣。

作为本片最大的亮点,也是每个观众最期待的“三位一体”实验,路德维格在前期营造出十足的气氛。先是用盖革计数器经典的低吟(美剧《切尔诺贝利》常用的背景声,盖革计数器用来探测电离辐射,通常发出震颤的低频声),给观众强烈的心理暗示加强试验前的紧张感。

...

后在爆炸前用宏大的弦乐和重音层层递进,在长达5分钟的渲染下戛然而止(原声带对应《Trinity》)。此时诺兰将不同观测点同时发生的画面拼接在一起,在震撼的原子弹爆炸后,物理学经典的应用——声音传播比光速慢开始出现,随后诺兰又将不同观测点听到爆炸声音拼接在一起,一声一声地回味震撼。

这一段处理不禁让我想起同样是在影片上映前吊足胃口的《碟中谍7:致命清算》中,阿汤哥摩托飞崖跳伞的场景。相比之下,路德维格带来的配乐真的是把观众按在座椅上让诺兰在你眼前引爆原子弹一样震撼。

同样的,小罗伯特唐尼也在本片中贡献了颠覆性的表演!

他不再是大家熟悉的钢铁侠,转而自己抬高发际线开始深入政坛。从对奥本海默的欣赏,到同位素出口问题听证会上被奥本奚落的尴尬但不能表露,再到政治操弄的老谋深算,最后在审查时崩盘的溃败。唐尼的演技令人折服,这样一个层次丰富的角色交由唐尼,甚至要比基里安·墨菲这个表演也非常不错的主角更加出彩。

...

影片中唯二有着不少戏份的女性角色分别是奥本海默的情人琼·塔特洛克,恋人凯蒂·奥本海默。且都有裸露的戏份出现,其中塔特洛克的激情戏被讨论的更多,但在审判现场揭露奥本海默与塔特洛克不正常关系的时候,国剪版仅出现了奥本海默的裸露镜头以及凯蒂的脸,其实这里是凯蒂幻想的自己与奥本在审判之下已经一览无遗,与奥本赤裸发生激情戏份的场景。

这一部分不做过多讨论,但凯蒂被删减的那段确实影响了对于影片表达的判断。

影片中的女性高光仅有凯蒂在面对质询时,表现出的镇定,缜密。反问质询也让凯蒂这个角色变得饱满。

在影片众多的物理学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就是爱因斯坦。

这个串联了影片开始和结尾的物理学明灯,在影片中的作用亦如此。

...

而前面提到的彩色和黑白处理,在爱因斯坦这里形成了交集。斯特劳斯的黑白在猜忌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在非议自己,奥本海默的彩色则是在与爱因斯坦交谈后,对于人类将如何使用这把“普罗米修斯之火”的担忧。

影片到这里结束。

1954年之后,被宣判没有叛国但被吊销了安全许可权的奥本海默失去了参与政治的动力,不再签署任何重大的反核武器公开抗议活动,也无心再推动核物理发展。

1967年2月18日,奥本海默因喉癌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去世,享年62岁。

1980年,历史学家马丁·舍温启动了撰写奥本海默传记的计划。在此之前,无数科学家试图为奥本海默平反皆无疾而终。

1999年,专栏作家凯·伯德加入马丁的计划之中。最终耗时25年,于2005年形成了一部详细记录奥本海默复杂一生的人物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罗伯特·奥本海默的胜与悲》。

2022年12月16日,在两位作者和科学界的不懈努力之下,美国能源部长詹妮弗·格兰霍姆下令撤销1954年吊销罗伯特·奥本海默安全许可的决定。

68年后,奥本海默得到了平反。

...

也许正如影片中表现的那样,自那一天后,奥本海默脑海中经常浮现原子弹爆炸的画面。那一天“核裂变”虽然并没有导致链式反应继续下去,但如今各国对于“核威胁”的态度已经不可逆转。

写在最后:

诚如这篇影评的结构,我并没有提及70mm胶片的IMAX画幅带来的附加享受。因为电影首先是电影,我们首先要讨论电影的结构,反推导演要表达什么。

70mm胶片最终的成像效果远远优于数字摄影,其带来的细腻画质和胶片特有的质感为演员的情感表达增加了富有历史感的魅力。

这是导演的技法,观众则应该回归电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