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應在賀歲檔上映的《奪冠》,因為疫情原因,推遲到了9月25日上映,而同為賀歲檔的其他電影也隻有《姜子牙》改在了之後的國慶節上映。今年國内外電影行業不景氣是顯而易見的,這些本應再選一個賀歲檔上映的電影選在了國慶檔,不管好看或者不好看,都應該值得一些掌聲。

...

與《姜子牙》上映後的兩極分化不同,《奪冠》更多的是與“女排精神”捆綁而獲得的情懷加分。我也知道今年一月份《奪冠》進行的超前點映版本與現在的版本有所出入,但是我并沒有看過超前點映版本,所以隻針對這次上映的版本進行觀影後的評價。

正如我所說的,《奪冠》的好評更多的來源于和“女排精神”的捆綁。抛去這一點,這部電影有許多“讓步”的地方讓人不免惋惜。

無名氏

彭昱暢飾演的誰,吳剛又飾演的誰,老一輩女排隊員們都用一個個号碼去替代姓名。一句“這位就不用介紹了吧”直接把中國女排的功勳教練袁偉民的名字給一筆帶過。可以說影片除了年輕一代的女排姑娘們和郎平教練的名字外,幾乎就沒有那些中國女排史根本就無法抹去的名字出現。

...

彭昱暢飾演的陳忠和,吳剛飾演的袁偉民,這些名字從未出現在正片之中。雖然有傳聞說陳忠和不滿其中一些關于自己的情節而要求片方删除,但是也沒有實錘過。然而從這一版的影片來看,或多或少有來自外界的壓力讓片方對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姓名下起剪刀。

字幕代替比賽

全片通過三場比賽展現了三代中國女排在三位女排教練帶領下的女排精神,除此之外,一些其他場次的比賽就用字幕代替了。甚至是最後的決賽也沒有一個鏡頭出現,直接跳到冠軍領獎台。仿佛在和巴西隊打完淘汰賽就直接确保的冠軍一樣,私認為可以剪輯一些當時比賽的精彩瞬間來填補,盡管後面的決賽有多順風順水。

...

以上就是本片兩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缺點,下面我就要誇(吹)了。

改革

《奪冠》開篇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女排和郎平帶領的美國女排競争冠軍為起始,然後閃回到“女排精神”的萌芽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在閃回到漳州基地之前,還有一段改革開放後街道上車流穿息,人頭攢動的畫面。

這段畫面直接造成了情節上的割裂,但是中國女排恰好就是随着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所以在那個時代誕生的“女排精神”與中國曆史大事件“改革開放”是分不開的。

...

在影片進行到郎平接手中國女排後,郎平提出要對中國女排的體制進行一次大改。這是又一次改革,也是新時代“女排精神”誕生的基礎。

前後兩次改革,新舊“女排精神”。所以影片開始那段改革開放街景,除了告訴我們時代背景之外,還在告訴我們,“女排精神”與改革開放或者改革密不可分的關系。

是《郎平傳》還是《中國女排》

衆所周知,《奪冠》的原名是《中國女排》。但是許多人觀看完之後,覺得這部片子更像是郎平的自傳。但實際上,郎平也是和“女排精神”密不可分的人。從“女排精神”之初到現在的新時代“女排精神”,郎平從球員成為教練。不管你怎麼繞,都繞不開郎平這個人。

...

由于時間有限,所以影片不可能逐一去介紹每一個人物,隻能找與“女排精神”關聯最大的一個人作為主線去連接三代中國女排,時間跨度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2016年裡約奧運會,隻有郎平最适合做這個穿針引線的人,并且郎平對于中國女排的影響力也是足夠讓她擔當起這個分量的。

演員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飾演青年郎平的演員正是郎平的女兒——白浪。白浪和她的母親無論是身高還是相貌都極為相似,所以是飾演青年郎平的不二人選。

...

白浪從小生活在美國,十四歲時才開始打排球就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她的中文一開始也不是很流利,但是在片中,已經看不出她在美國生活過的痕迹。

作為專業排球運動員,無論是白浪還是其他出演的運動員,都表現出了極高的演藝水平。當然,在後續的惠若琪那一批新時代中國女排,由于飾演的就是自己,并且沒有經過一些前期的表演訓練,盡管是在本色出演,但是演技還稍顯稚嫩。

而出演郎平的鞏俐,雖然在身高上有一定差距,但是通過鏡頭等道具處理,這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彌補。不過她對于郎平的動作,語言等一系列非常細節的“神還原”,并沒有讓觀衆感受到違和感,反而完全沉浸在她的演技當中。

飾演青年陳忠和的彭昱暢,身體嬌小,在一衆高大的女排面前也十分符合陳忠和本人。為了飾演“陪練”角色,彭昱暢進行了半個月的排球訓練。

總結

總的來說,這部電影在節奏上有快有慢,對于賽場之外的女排姑娘們也有足夠充實的戲份。尤其是最後大戰前夜,朱婷等女排姑娘圍坐在一起讨論彼此之間出現的問題,還原了當時不為人知的幕後故事,非常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