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作品的基础价值不在于堆砌新奇设定,而在于用基本的、通俗的事例最大限度地提供关于人和世界各种可能性的思考。从这一点上来看,《灵笼》做到了。”

作者

王不画,漫画行业资深逃兵

山峰就在那里,每个冒险家都有不同的攀登方式。

《灵笼》,2019年播出的原创网络幻想动画,作为这两年内讨论度最高的国漫之一,截至下半季完结,在B站收获了2.4亿播放量,追番人数590万,弹幕404万条,评论超过50000条。

...

对《灵笼》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画面、设定、剧情、商业模式。

画面上,CG技术的折跃式爆发,让《灵笼》画质过硬,细节逼真,打斗流畅,引来不少称赞。

...

至于设定,“废土”题材的宏大背景,让《灵笼》收获了一波又一波热议。

故事中的灾后世界,以灯塔城、光影会、噬极兽三大元素为主,引出等级制度、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科技水平、生物机制等设定,信息量大,暗线很多,有人觉得晦涩,也有“灵学家”热衷于逐帧解读。

...

...

...

...

同时,《灵笼》在剧情上争议不少。一方认为故事单薄,一方觉得人设、CP好哭。

...

至于商业模式,有从业者认为,《灵笼》的商业化尝试非常成功,“其中广告小剧场非常接近网剧的植入模式……似乎能够看到一个成熟生态的雏形。” 争议不是问题,最大的价值是这个作品有能力在每个领域都收获批评和赞美。

这样的“六边形战士”,是一个行业到了新阶段的信号。 除了努力和外部条件,“符合行业规律”也是《灵笼》能够单兵突围的重要内在因素。

这个规律,就是“给的多”。 在西方同属于「fantasy」的科幻/奇幻类作品,有其独特的底层思维,当这层思维达不到,我们就会觉得一部作品“没有科幻/奇幻味儿”。

对于《灵笼》,各种争论都有,唯独没有人说它“幻想色彩不够”。 科幻、奇幻语言的营造看似简单(一个误区是:不就是几种设定揉一下吗),其实不然。 所以,《灵笼》到底是怎么符合“幻想题材”的行业创作规律的?

01 幻想题材的底层逻辑

这是个属于滑动手指的短视频时代,观众见得多了,口味重了。

一般的故事按不住人心,只有《西部世界》和《进击的巨人》这种层层嵌套的作品才会大热。读者人均列文·虎克+故事侦探,你若老老实实说一件事,大家就会嫌你的故事一眼就能猜到结局。

《灵笼》播出到第十二集为止,基本让观众不敢大胆定义,这到底是个什么片。 最初,主角带着猎荒者小队去飞船残骸收集物资,你以为这是个探险片。

然后,你才发现这似乎是个废土片,灯塔漂浮在荒芜大地上,蛇狗满地走。

接着,怪物出现了,噬极兽,脊蛊,变异,感染,生物科技公司,医学惊悚?

上民和尘民的设定抛出来,这是个反乌托邦片吧。

光影教会的圣乐响起,城主之位的明争暗斗……这是宫斗?(雾)

...

《灵笼》就是将多重故事类型进行交织,科幻,机甲,废土,反乌托邦,异种入侵,基因改造,人体变异…...还有,上半季最后才登场的白发女孩白月魅,更是展示了“修真”的气息!

...

你会发现,这个作品一句话说不清。

看完之后,也许记不住人名、台词,却能记得一个想法、一个情景:空中的圣殿和雨夜的废墟,不死的怪兽和被撕碎的战友,突破重力规则的人形机甲…… 这恰恰就是幻想作品为观众提供价值的方式。

...

举个例子: 《冷酷的方程式》,由美国科幻作家汤姆·戈德温发表于1954 年的一个短篇小说,至今被认为是科幻史上最好的作品之一。

小说讲述一名宇航员为遥远星球上的探险队送药,起飞之后,发现船上混进了偷渡客:一位少女。飞船很小很轻,燃料只够宇航员一人完成任务使用,根据法规,应把偷渡者立即抛弃船外,没有商量的余地。经过一番抉择,为了避免机毁人亡并连累等药救命的探险队,宇航员不得不将少女扔进了太空中。

从50年代起,这篇小说引发了无休止的讨论——性别偏见、技术可行性、科学规律、道德思辨、经济问题……读者们从不同角度反复解读,为后世的科幻创作者们提供了一个框架: 一部好科幻所能达到的效果,就是在一个极端简化的场景中,让读者看到生活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联想到大量有关人性和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议题。

...

02《灵笼》是怎么做的

很多幻想作品会陷入一个怪圈,就是热衷铺设定,提供一个理解成本极高的世界观,看似惊艳,但读者就会陷入对设定的学习,从而丧失其他层面的联想。这是低效的做法。

换句话说,幻想作品的基础价值不在于“堆砌新奇设定”,而在于用基本的、通俗的事例(《冷酷的方程式》说白了就是一个“扳道岔问题”)最大限度地提供关于人和世界各种可能性的思考。从这一点上来看,《灵笼》做到了。 《灵笼》的核心非常简单:

后启示录。幸存者为了适应新世界的规则而挣扎求生。

...

基因抉择、生存困境、宗教信仰、人口管控等子命题,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在对《灵笼》的讨论里,有人分析东、西方信仰异同,有人分析户籍制度与人口管理,有人分析科技树的可行性和替代方案……具体可以去搜“灵学家”们普天盖地的暗线分析。

...

这样一个能从各个层面解读的复合型故事,魅力就在于丰富。像《进击的巨人》,最初好像是对抗巨人的打怪故事,然而,随着剧情展开,才发觉这个故事里,真正的反派,不是巨人……

然而,复合型故事的创作难度是指数级提升的。

要么用三言两语交待海量信息,要么用宏大篇幅细细展开,《灵笼》属于后者——前半季先开了个头,在可以预见的后续篇幅中,再展露冰山在水面之下的巨大主体。 《灵笼》展开复合型故事的技巧,在于“关卡”设置。

没错,这部动画的讲故事节奏,更像是“游戏”的体验。 多个副本地图,多条目的线交织,不同的人物负责不同的“戏肉”,然后,利用时间交错叙事,才让这个慢慢抛设定的多重架构故事,讲到了12集。 在关卡推进中,机甲,怪物,恋爱,是《灵笼》最亮眼的三大特色。

机械设定向来是幻想作品最硬核的部分,也是最容易被挑剔的部分,军迷,枪械迷,机甲迷们(内部还分高达派和五星派,高达派内部还有扎古异端)摩拳擦掌,等着逐帧解读。

谈起《灵笼》中的机甲部分,别只念叨《高达》,重立体的操作模式,其实更接近《机甲创世纪》中的覆身变装,华丽的动作格斗不是“战斗机操作技术”的展示,而是机甲内的战斗员的个人素质的直接体现。

...

前半季,主角团还是中东式装备,开着皮卡架机枪,靠敞篷越野车打怪,进入险境时,还舍不得预先装备重立体。

到了后半季,已经是美式装备了,空投式混和燃料装甲车,重立体小队也装备起来了,再也不担心燃料不够。

关于《灵笼》主创对其机械设定的专研的资料,其实不用去看,因为我们自己的眼睛有多挑剔,自己心里清楚。要做到这一步,是要创作者拿肝和命来换的。

...

如何设计怪物,是想像力的体现,也是内心恐惧的描述力的比较。 《灵笼》中噬极兽的外形多样,其名为兽,却更像“虫”,表皮质感更像爬行动物或者昆虫外壳。

...

从设定能看出许多作品的影子,比如《异型》和《破坏兽》,当然,还有那些触手,被大家视作对克苏鲁的致敬。

中国的新动画行业发展了多年,许多制作者都是从小立志做动漫的资深宅,动漫圈子已经成型了自己的文化乐趣,就像一种接头暗号。慢慢找梗,也是一种看片乐趣,就像看电影找彩蛋一样。

...

对了,再说一遍《灵笼》的CG技术真是越来越漂亮啊,许多角色的发质,真是让人想要伸手摸一摸。毛发的效果这样高超(这是特效行业中最贵最难的技术),剧情中,有毛发的非人类角色却太少了……也许,这就是终于有个小老鼠角色登场的原因吧?

...

至于恋爱部分……我只能说,它非常符合动漫宅们喊了多年的经典口号:烧死那些异性恋!故事里谈恋爱的都没好下场,只有专心打怪才是人间正道。

发刀片和发糖要交替进行,这是磕圈的江湖建议。《灵笼》在文戏上热衷发刀片,受欢迎的角色相继死去,武戏则负责提供爽感,打怪,飙车,给你三分钟热血狂涌,被感情戏虐到肝疼的观众,只有在马克开大招的那段时间,才长出了一口怨气。

就这么慢慢展开着,到了12集,《灵笼》整个世界的构架全景依然没有完全明晰,让粉丝揪心,让观众好奇。

...

作为本土幻想动画的探路者,《灵笼》已然在画面、制作、商业模式上有了过硬表现,也在行业规律上迈出了对的一步。 下半季结束,我们看到了它构建一个宏大世界的野心与潜力。

它创造了一个自洽的生活场景,让观众跳出对“科学技术”与“叙事逻辑”的思考,关注有关于“人”的各种议题。 这就是一部合格幻想作品应有的素质。 虽然付出的代价是有点拥挤,还不够协调,但初登舞台,谁都会这样。

2021春,终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