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卜万苍《木兰从军》的上映掀起了上海地区古装片的热潮,这一时期上海处于“孤岛”时期,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一系列通过古装形式曲折迎合战争主题的影片应运而生,这一时期拍摄古装片的公司主要是新华公司,华新,华成两个公司也属于新华系统,《木兰从军》的出品方是华成,但是很遗憾,在放映的片段里面没有前面的字幕部分,也没有能看到华成公司的LOGO。

下面我将以序号的形式分别阐述对这部影片的感受:

1.在情节上,该片跌宕起伏,设立正反人物,帮助木兰的友人等形象,使得影片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在木兰和男主角深情对唱的一场里面,潜台词运用的很含蓄,月亮,嫦娥等意象的运用紧密贴合爱情主题,让人回味无穷,男主角的三次回头也很工整。同时影片具有喜剧意味,弟弟说话的情节,以及韩兰根等人扮演角色的一些小心思,自带喜感。

2.在人物方面,影片削弱了木兰作为女生在军营里的身份困境,而代之以男女(男)感情线索,男主对木兰一开始的爱慕与其说是男女之爱,不如说是男男之爱,或者说木兰的角色介于男女之间;韩兰根作为喜剧人物出现,比较符合性格特征,第一次对他有印象是在《渔光曲》里面,但是该片是一个悲剧性结局,但是就人物长相而言,我觉得喜剧中的丑角更适合他;张志直以扮演《神女》中的流氓被广为人知,在吴永刚的《浪淘沙》里面也是作为反面角色出场,但是本次他拓宽戏路,扮演了一个叫“顺儿”的正直配角。

3.在表演上,陈云裳一开始的表演节奏以及说话速度比较缓慢,再加上她个人语气上的口音,会和其他演员产生一些割裂感。

4.在声音和画面上

(1)视觉听觉主题重复出现,和人物情感有机结合;在木兰跪拜祖先牌位一场戏中,弦乐器弹奏的悲凉音乐出现,而木兰在军营中,面对蜡烛(蜡烛这一物件也出现在了家中父母谈话场景),想起了父母,这时候相似旋律的音乐再次响起

(2)对画外空间的多次拓展:父母在商量对策,从画左传出了木兰的抽噎声,父母向左移动;战争胜利后人们饮酒作乐,木兰坐在帐中,听到了外面男主的歌声

(3)人物反应镜头的有效运用:木兰听到父母说话后,镜头落在木兰的反应上,但是声音来自其他空间,另外影片中有多个镜头,长时间运用人物反应,同时用其他人的台词将画面有机衔接

(4)打仗场面被简略交代,多用快镜头加叠化,可能是出于技术以及拍摄水平限制,但也很像是早期蒙太奇段落的雏形

(5)插入镜头在拍摄中作静态,衔接起来会有断裂感,仅举一例:木兰在与欺负他的角色们决斗时用到了小石子,前面是人物做动作,但是切到特写后是一个完全静止的画面

(6)部分小范围揺镜头参与叙事:比如表现军师和两个反派投降人物在一起的一个镜头运用了左揺,表明他们已经串通一气

以上是本人对本片的部分文本分析,欢迎大家交流。

PS:今天李道新老师也来到了现场,和学生们坐到了最后面,真是一个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