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手Pickpocket(1959) 窃手

导演:罗伯特·布列松

编剧:罗伯特·布列松

主演:马丁·拉萨尔/玛莉卡·格林/JeanPélégri/DollyScal/PierreLeymarie/Kassagi/皮埃尔·埃泰/CésarGattegno/SophieSaint-Just/多米尼克·扎尔迪

语言:法语

类型:剧情/犯罪

上映日期:1959-12-16(法国)

法国 75分钟

扒手Pickpocket(1959)的剧情介绍

影片以日记的形式呈现。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米歇尔(马丁·拉萨尔MartinLaSalle饰)在赛马场目睹了一个小偷偷窃的全过程,他被小偷那自信优雅的手法所吸引遂即加入了偷窃的勾当。爱读书,坚持虚无主义哲学思想的米歇尔坚信偷窃是一种手指的芭蕾,一场完美的行窃就像一场精彩的行为艺术。米歇尔有一个久违的病重的母亲,在去探望的时候结识了一直照顾他母亲的邻居珍妮(玛莉卡·格林MarikaGreen饰),漂亮的珍妮唤醒了米歇尔心中沉睡已久的感情。米歇尔被警察盯住了,警长虽然三番五次的给了他改过自新的机会,但米歇尔依旧沉迷于他的“艺术”中无法自拔,很快,米歇尔被捕了。
珍妮来狱中探望米歇尔,她向他袒露了自己的真情,米歇尔在泪水中猛然醒悟,当生命中还有所爱的人存在,生活就不会是一片虚无。

扒手Pickpocket(1959)的短评

  • 木卫二

    相比苏联221min的《罪与罚》原版,布列松就像写了一篇读后感。演员没有表情,但是巴黎有表情。

  • 一一

    8.0/8.0 主人公Michell和另两个同伙在火车站集体作案的大量镜头串联,虽然没有一丝特技,却是描述偷窃场面最精心动魄最有美感的。被后人称为"指尖芭蕾"。然后,你就会明白《天下无贼》中的偷窃场面是多么的表面,多么虚假粗糙。而港台片中的神偷大盗们的传奇也不过是唬人的小儿科而已。

  • 冰红深蓝

    1.极简版[罪与罚],指上芭蕾与爱的救赎。2.抽离环境,无定位镜与大远景,零面部特写,中近景视平线机位+偷窃特写组接为主。3.演员模特化木偶化,女主依然极美,转场均用叠化或淡入淡出。4.巴洛克配乐仅在几处出现,渲染情感。5.如此极简风格,须以画外音和日记辅助叙事,补情节描心理。6.3分钟上帝。(9.5/10)

  • 米粒

    第一次看布列松,真是令人惊叹。扒窃过程就像魔术,而人物内心的变化又像跌宕的小说(且完全没写在脸上)。“无表演”的冷酷感(汗,这么说来,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无表演显得幽默多了),据说他从不重复使用一位演员,因为“一部电影已汲取他们全部的能量”。

  • 即兴表演艺术家

    男主角是非职业演员,他眼睛里总有一小团火,忽明忽暗。

  • 匡軼歌

    1.台词太多。2.刻意布置与安排出来的极简,不是真正的简,而是极繁。简到过份就是多,多余的多。3.同理,刻意的脱表情,无表情,本身就是一种表情:人为的、造作的、不合理的表情。4.该有表情处无表情,该无表情处有表情。5.处处都是匠心,处处都是雕琢,处处都是设计,处处都是痕迹。

  • 康报虹

    本片就是老塔所说的“真正观察生活”的电影,导演对于一个虚无主义者心理变化的掌握相当精妙准确,同时扒手的神情、动作无不细腻、真实(无表情表演在我看来反而是恰当的),将“扒”比做“指尖芭蕾”不仅是对这一动作美学的肯定,更是对布列松本人的肯定,其他同类型电影在它面前黯然失色、毫无美感。

  • Ou

    Paul Shrader在CC版的介绍里说,此片音乐的运用很反常;刻意消灭叙事高潮,信息通过日记书写,讲述和实景多次重复;人物动作前后留下长时间静态画面。当然,这一切使得最后一幕极为动人。Bresson说他并不是压抑表演,而是意图表现占据生命大部分时间的无意识行动。

打开App,看更多热门短评

扒手Pickpocket(1959)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