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潔怡

編:蓊蓊

《茲山魚譜》 是韓國導演李濬益2021年的作品。在此之前,李濬益拍攝的《素媛》《思悼》等影片均獲得了不錯的口碑。《茲山魚譜》延續了李濬益此前曆史片的風格特點,整部影片平靜舒緩、深邃蒼涼。

...

《素媛》海報

...

《思悼》海報

01 山中師友   

影片的主線由一對沖突對立的師生關系構成。丁若栓,一位飽讀詩書的儒士,以博大的胸懷吸收外來文化,卻在辛酉事件中被流放到黑山島;昌大,一位黑山島漁民,是不被貴族承認的私生子,他對魚類了如指掌,熱愛學習又滿腔熱血。

...

儒士丁若栓

...

漁民昌大

兩人代表着截然不同的兩套知識系統,一套是來自中國的程朱理學,是東亞各國君主的駕馭心術,注重誦讀研修,代表着坐而論道的學院派。一套來自自然的經驗習得,蘊含着海洋生物學的奧妙機理,代表着身體力行的實踐派。影片并沒有打算抑此揚彼,而是通過兩人漸進式的相互學習過程,表達了兼收并蓄,博取衆長的開放态度,這與當代韓國東西交彙的發展觀念是暗合的。丁若栓向昌大教授四書五經,而昌大指導丁若栓完成《茲山魚譜》,兩人逐漸形成了亦師亦友的關系。

...

影片中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當丁若栓、昌大、家居嬸三人吃玉米時,丁若栓說起玉米很好吃,是因為種子很好。而家居嬸不同意,認為是土地好才能種出好的玉米,這和父母的角色是一樣的。大家都認為孩子好是父親的功勞,卻忘記了母親的養育。丁若栓和昌大聞言大有所悟,這一幕頗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味道。

...

換一種思考方式,知識與經驗才能突破舊有的框架。男性視角也好,女性視角也好,朱子理學也罷,基督神學也罷,包括現代科學知識等等,這部電影屢次借丁若栓之口道出了廣博包容的境界。

...

昌大手持地球儀

02 黑白兩世   

與人物關系相對應的,是攝影上的黑白兩色。黑白畫面的拍攝手法是李濬益常用的表現方式之一,他曾在《思悼》《東柱》中運用黑白色調。相比當下許多電影追求色彩豐富、特技效果絢麗,《茲山魚譜》簡單的色彩讓整部電影更加内斂、沉靜和樸素,給人以純真質樸的感受。當全景拍攝黑山島時,呈現出水墨畫般的質感。當然,黑白色調也讓食物原本的色彩得不到呈現,尤其是各種魚類,這略顯遺憾。

...

黑白,是整部電影最大的隐喻所在。黑色代表丁若栓在黑山島黑暗的、被流放的日子,白色代表黑山島的純樸、天然;同時,黑色還代表當時朝廷的昏暗無光與腐敗堕落。

這類對比性的隐喻貫穿全片,尤其是在最後,丁若栓和昌大的畫面交替出現。一邊是丁若栓在黑山島寫《茲山魚譜》,對各種海洋生物進行解讀,給人歲月靜好之感,而另一邊是昌大面對官場上的腐敗不堪。

...

昌大參加科舉踏入官場

丁若栓講到墨魚的墨汁有光澤,遇到水能複色,鱿魚的肉柔軟但骨頭硬,能夠治療驢馬的背瘡,海膽外面都是堅硬的刺,但内部柔軟,能夠飛出青鳥。這些一連串對海洋生物的解釋與朝廷的黑暗同時出現,似乎隐喻着丁若栓所處的境況,雖然被流放,被排擠,但底色未改,依然堅守内心的純潔和文人的氣節。雖然身處黑山島這樣的地方,但依然内心柔軟,有着心系百姓的寬廣胸懷。

...

丁若栓完成《茲山魚譜》

03 茲山遊魚   

魚是整個影片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從題目到情節,再到主題,魚在整個影片中發揮着不同的作用、有不同的涵義。

首先,魚是黑山島主要的食物,是島民生存的基礎。其次,魚是丁若栓和昌大之間的紐帶,當丁若栓卧床不起時,昌大去捕撈魚給丁若栓補身體,當昌大釣到罕見的大鲷魚時,第一時間背回去給丁若栓看。丁若栓被黑山島豐富的魚類吸引,昌大用魚類知識與丁若栓交換儒學知識,魚連接着丁若栓和黑山島、昌大的感情。正如丁若栓在結尾所說:“昌大啊,第一次聽到黑山島時,我很恐懼這名字。但是我遇到了你,一起度日,恐懼漸漸消失。原本被流放之罪而折磨消失的我那強烈的好奇心本性,再次被點燃了起來。”

...

丁若栓流放黑山島的經曆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的蘇轼和沈從文。蘇轼被貶,依然豁達面對生活,樂觀地觀察萬物。寫下了“東風袅袅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隻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這樣的詩句;在朋友的幫助下,争取到五十多畝荒地,帶領全家老小開荒種地,過上農耕生活。

...

沈從文面對政治壓力,轉向文物研究,在博物館鑽研服飾文化,并寫成《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填補了我國服飾史上的空白。而《茲山魚譜》中的丁若栓,被貶黑山島,遭到島民排擠,鐘情于魚類研究,融入黑山島的生活,成為島上的一員,遠離官場的紛擾,寫成了《茲山魚譜》一書,為海洋生物學留下了寶貴材料。

...

這沉靜中的堅韌力量正是導演李濬益的一貫表達。丁若栓無論身處何處,都在為美好的事物而堅持,心中的信念從未改變,就像他自己說的:“活成不斷向上飛的鶴,雖也不算壞事,但是,即便身上沾滿污水泥漿,也選擇活得像茲山(原黑山)一樣,雖外表看着黑暗,卻生機勃勃、自由自在,也未曾不是有意義的啊!”

...

又或者活着像茲山的遊魚,度過各自的魚生,正所謂“斑鳐走的路斑鳐知道,黃貂魚走的路黃貂魚知道。”這裡隐喻了丁若栓和昌大最後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最後殊途同歸,和魚一樣,無論走上什麼路,都必将歸入大海,融入浩渺煙波。

END

更多精彩,盡在迷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