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麼呢?

因為看轉場風格很鮮明,想起了浦安鐵筋家族。然後查了一下,果然,甚至編劇也重疊。
點開了導演頁面,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神速偵探、浦安鐵筋家族、極主夫道,都是講述“家”的。
而住所這件事,又是“家”最直觀的載體。住所的改變,也是家的改變。提供裝修方案的建築行業從業者們,也恰是這些改變的見證人。所以或許還是在說“家”吧。

神速偵探裡三人組是不是家呢,極主夫道裡的組織是不是家呢,魔法翻新裡的小公司是不是家呢,或者,環球或是圓桌是不是家呢?“因為我們是小公司,所以還是會夾帶私情”,是啊是啊,畢竟算是家族企業吧……這樣,每集的單元劇外,還有男主家、丸福家、環球圓桌家的主線來描述“家”。對導演而言,家的故事又豐富了不少吧可能。不過這次,卻可以說是最樸實的那部了呢(當然,不是說取景的家,像是女主她們家在其附近可真是一騎絕塵的大啊…)。

如果把浦安鐵筋家族或是極主夫道說成是“主線積極,低落點綴”的話,這部劇則是“主線是低落的,但又在點點點積極的方面(不是說整部故事的主線,是說每個小故事)”。
由“每個家都住着各自的怪物”引入,擊破怪物作為目标,而擊破是向好改變的體現。
作為改變的一種,翻新的故事說的也大緻是“失落的現在是可以改變的”。而在一個個故事中,也在不停告訴觀衆,溝通,溝通是改變向好發生的真正推力。
像是契機拿鐵,正是誘導出令改變發生的溝通之手段。當然,說通是很好的,但“把與丈夫分房睡視作邁入人生下一階段”這種事留在心底就好了……

歸來歸去,地利不如人和。

不過,對彼此顧慮卻不願直抒胸臆當面溝通的家人,像是作為牆的門這種看起來明面上的選擇多了于他們會不會增添更多顧慮?不過,劇是呼籲,又不是真來解決問題的。
房子到底要怎麼變或許并不比内心的轉變更能改變一個家。此心安處是吾鄉。

但對于我們而言,别人的話語重複再多遍也不算什麼。自己提出的問題終究還是留給了自己。

雜:

看了第七集“裡程數高的中古車”想起了此前曾提到“誰會想要試駕了幾千公裡的車”,于是爆笑着打算寫一點兒什麼,因而又是一通廢話……

啵喲波妞波牛波瑠(不知道是不是這部劇太輕松了,以前看波瑠從來沒蹦出來這樣的想法貌似)。

“我期待的是被需要而不是‘安心吧’”好麻煩。

把“鬼怪”具象化是很有趣的。可以視作一種比喻的逆向,比如我們在故事中讓怪獸出場暗喻某種困難,另一部劇則把這種困難擺出來代号怪獸。比如我們可以用煉成陣比喻一個用房産約束住人們在某個地方久居來收獲勞動的地方,也就可以反向說那樣的一個地方是煉成陣。後面這件事本身有趣與否并不需要在意,它點出某些事情的隐喻存在才是它最重要的價值。進而,如果有些話我們可以直說的話,就不太需要這種消耗認知資源還容易導緻誤判的事情了。當然,能不能直說或許不是能夠一人簡單決定的。
若是把“每個家都住着鬼怪”說作“你們每個人都各有各的讨人厭和不可理喻的地方”,輕松的職場喜劇就會變成陰郁的灰色青春劇了。土或是洋,深沉或是高亢,都隻是順着甲方口味添加的佐料罷了。但若說要抛開現象看本質,各式各樣的劇重複的内核不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的公式和邏輯豐富有趣。因而在我有了想說什麼的想法後,吸引了我的地方是導演的風格。這種風格會在同一個場景的快速剪輯下像是畢加索的多角度繪畫一樣帶給我們一個信息充分的感性認知,比起用一套符号系統來表達,這個的理解門檻可能更低?(前提是不覺得這樣的手法是喧嘩無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