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亞歐青年電影展,邀請到印度著名導演、編劇、制片人維德胡·維諾德·喬普拉(Vidhu Vinod Chopra) ,他的最新力作《在12年級的失敗》(The 12th Fail,2023),作為影展閉幕片在中國澳門進行首映,維德胡導演将親臨現場參加映前交流。藝術總監馬可·穆勒先生緻力于關注世界各國和地區的電影動向,将更多優秀導演作品帶到國際舞台,這次他将觀衆的觸角延伸到印度這個神秘國度。通過本文,讓我們跟随印度大師導演一起感受曾在印度發生,同樣依然正在發生的真實故事。走進維德胡的電影世界,感受印度寶萊塢電影發展曆史,以及作為制片和編劇的他如何制作出《三傻大鬧寶萊塢》等高票房印度電影。

...
1952年,後殖民時代下紛争不斷的克什米爾小村莊莫哈拉,誕生了一名男嬰。帶着對村莊的記憶,男嬰長大成為導演、編劇、制片人,運營起了印度數一數二的電影制作公司,為寶萊塢帶來類型化電影新風尚,并将自己的電影帶去好萊塢,推向全球。他就是印度電影導演的領軍人物,維德胡·維諾德·喬普拉(Vidhu Vinod Chopra) 。成功的短片導演
維德胡導演首次執導是1976年從印度電影電視學院畢業後,自編自導自演的學生短片《猴山謀殺案》(Murder at Monkey Hill,1976)。影片講述職業殺手意外愛上刺殺對象的故事,是依托對話文本展開的公路短片,故事在男女主的長久徒步交談中展開。
...
短片也采用了創新的視聽手法:車載運動鏡頭、左右分屏畫面處理,更是将印度歌舞片的元素完美融合到劇情中。維德胡導演多次使用果斷的推鏡頭來展現人物情緒和關鍵情節。不管是依托對話文本,還是果斷的推鏡頭,都能讓觀衆看到法國新浪潮的影子。這部短片為他赢得了印度政府授予的國家獎。
...
...
學院派背景下,首次類型化嘗試告捷,維德胡導演沒有停止在影像上多元化嘗試的步伐。兩年後,他制作了一部紀錄短片《與臉孔的相遇》(An Encounter with Faces,1978),這部短片,記錄了在不為人知角落裡貧困兒童的口述經曆,他們大多數生下來就要面對如何活下去的問題。童言稚語所傳遞不忍卒讀的悲慘現實。這部短片也讓維德胡導演獲得了1979年奧斯卡金像獎提名。《與臉孔的相遇》是維德胡導演對印度當年貧瘠土地幼小生命的深切關照,他們無力改變悲慘命運,遙相呼應當年出生在貧困小村莊的幼年維德胡。此後,維德胡導演的電影才華開始持續施展。
...
為寶萊塢帶來類型化電影新風尚
維德胡導演長片首作《死囚牢房》(Sazaaye Maut,1981),改編自學生時代的短片《猴山謀殺案》。他在懸疑、動作和強烈戲劇張力推動下,探索人物複雜關系,這部分才能又在經典複仇電影《帕林達》(Parinda,1989)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
《帕林達》也是一次挑戰寶萊塢傳統的大膽嘗試。影片運用寫實風格描述街頭幫派犯罪故事。不同于寶萊塢電影的傳統打光,影片選用自然光拍攝。為了加強影片的外觀和質感,導演和攝影師比諾·普拉丹(Binod Pradhan)參考了倫勃朗、文森凡高和列奧那多達文西的畫作。普拉丹對影片視覺效果的主要靈感,來自于美國著名攝影師導演戈登·威利斯(Dordon Hugh Willis Jr.)參與拍攝的著名黑手黨系列電影《教父》。普拉丹利用窗戶、白布、畫紙等材料,通過漫反射,讓光線更加柔和自然。
...
...
影片另一突破性的嘗試是隻選用了兩段配樂,大膽撕下寶萊塢電影“歌舞片”的标簽。維德胡導演這一大膽嘗試也獲得了口碑上的成功。除了《帕林達》,他執導的低成本懸疑驚悚片《卡莫什》(Khamosh,1985)、《愛在烽火雲起時》(1942:A Love story,1994) 、懸疑動作片《克什米爾使命》(Mission Kashmir,2000)等電影都受到電影評論界和影迷的一緻好評。
...
...
左圖為《卡莫什》,右圖為《克什米爾使命》《愛在烽火雲起時》将印度革命爆發與凄美愛情故事完美融合,至今仍是經典印度電影神作。影片由印度最偉大最成功的音樂導演拉胡爾·戴夫·布爾曼(Rahul Dev Burman,1939-1994)進行配樂制作,也是印度第一部采用杜比音效的影片。
...
放下導筒,編劇制作全球熱片
維德胡導演駕馭類型片的技巧,在幾部電影成功面世後愈發成熟。他力求大膽革新,不僅為寶萊塢帶來類型化電影新風尚,也促進了電影技術革新。同時,導演依舊保持着對現實曆史的觀察體悟。而2003年,維德胡導演放下導筒,專注電影編劇。

他編寫的第一個劇本,是與印度著名導演拉吉庫馬爾·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合作,由維諾德·喬普拉電影公司(Vinod Chopra Films)制作完成,由此誕生印度最受歡迎的電影之一:《穆那大哥做醫生》(Munna Bhai MBBS,2003)。該系列第二部電影《黑幫大佬和平夢》(Lage Raho Munna Bhai,2006),通過黑幫大佬學習甘地生平思想的别緻巧思,以嶄新視角宣傳了聖雄甘地的非暴力原則。電影上映後,印度掀起空前的甘地熱潮。

...
...
左圖為《穆那大哥做醫生》,右圖為《黑幫大佬和平夢》

維德胡導演編劇、制片和他公司制作的電影裡,不得不提的是《三傻大鬧寶萊塢》(港譯:三個傻瓜,3 Idiots,2009),這部沖出寶萊塢帶來全球影響的力作,第一次在中國大陸有寶萊塢電影這麼受歡迎,并在韓國、日本等其他亞洲國家掀起熱潮。影片由拉吉庫馬爾·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執導,印度著名男演員阿米爾·汗(Aamir khan)主演。電影讨論了一個普世問題:“教育系統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不同于寶萊塢傳統歌舞片,影片中歌舞片段充分融合劇情與生活化場景,講究鏡頭設計和剪輯,削弱了舞台感。影片到2017年一直穩居印度全球票房第一。

...
向好萊塢進發
沖出寶萊塢後,維德胡導演向好萊塢進發。《受傷的馬》是維德胡導演進軍好萊塢的長片首作。電影翻拍自導演89年的作品《帕林達》。在《受傷的馬》中,依然可以看到油畫般出色的光影。維德胡導演同樣也将故事進行了适合好萊塢市場的本土化改編,為報父仇、黑幫犯罪、兄弟自相殘殺、故土難回等故事元素,與美國邊境沙漠的背景完美契合。導演也創新地使用了“白馬”這一精神符号,巧妙融合于劇情,并貫穿整部電影。
...
...
随後維德胡導演繼續制作了幾部電影,包括注重類型故事複雜性、依舊配樂節制的《維奇爾》(Wazir,2016),以及酷兒電影《我看到那個女孩時的感受》(Ek Ladki Koh Dekha Toh Aisa Laga,2018)等。
...
左圖為《維奇爾》,右圖為《我看到那個女孩時的感受》歸零,重新開始
在深耕類型化電影、嘗試多元題材後,維德胡導演又重回《三傻大鬧寶萊塢》時期的教育題材。這次是關于“歸零,重新開始”的故事。這一次與幼年維德胡遙相呼應的,是同樣來自偏遠村莊的考生馬傑諾((Manoj)。
...
《在12年級的失敗》中,大家相互鼓勵“重新開始”。面對極低錄取率,考試失敗後重新開始,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重新開始”,也意味着隻要通過考試,人生就可以重新開始。維德胡導演通過張弛有度的鏡頭切換,配合人物短促台詞,形成強烈的叙事節奏。觀衆可以在強有力的叙事節奏中體會到考生們與時間賽跑,勵志備考的堅韌精神,以及備考之餘,馬傑諾面對親情、愛情與友情的複雜情感。影片中的音樂依舊保持了維德胡導演以往的風格,盡量隐藏在銀幕之後,克制而巧妙。即使有角色吟唱出口的少數幾句歌詞,也完全符合劇情情境,不同于歌舞片裡配樂強烈掩蓋劇情本身的風格,融合于劇情的節制配樂點綴,為影片的叙事增色不少。
...
《在12年級的失敗》制片國家/地區: 印度精彩看點

真人真事改編,直擊社會現象
印度類型片大師完成了又一部“底層逆襲”的勵志作品,現象本身或許比影片的完成度更值得深究。聚焦公務員選拔考試賦予了故事更明确的政治性:這一次人物奮鬥的目的不僅是實現個人價值,更是為了輸出一種政治理想。“誠實”和“堅持”是這種理想的核心,而通過最後一個懸念,作者把“成為公務員”這個勵志主角實際奮鬥的目标與這種政治理想做了部分的剝離。《在12年級的失敗》是本次影展的閉幕片,這構成了策展表意的最後一環。藏私的友情與無私的愛情、個體與家庭關系的彼此應和,英語-印地語的差序格局在失衡的邊緣順暢運行,一切都為啟蒙信仰而敞開着。

責編∶劉小黛

文/編輯:楊豔瑩

推介語∶金恒立

亞歐青年電影展媒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