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龙这个演员的可塑性是真强啊。他可以是《知否》里温润端方却易碎,宛如美玉的翩翩小公爷,是《河边的错误》的混沌迷离被时代与理性异化得疯癫的马哲,是《人生大事》里市井殡葬师莫三妹颓丧却粗粝滚烫照人间。那么在《东极岛》的阿赑便是海,看似沉默汹涌,却能在惊涛骇浪中托起生命之舟。说实话,他在电影里刚亮相,我都没认出他来。皮肤黝黑、长发披散、眼神如刀,从海腥味中走来,一身破旧粗布衣下肌肉虬结,随手抹去脸上血污的动作里透着原始野性,朱一龙饰演的渔民阿赑哪还有一点从前温润公子的样子。就像从一开始只想自己、弟弟阿荡还有阿花活着,到最后舍生取义,勇救沉没的里斯本丸号那些英国战俘,朱一龙也把从前塑造的角色彻底撕裂,打捞起一个充满狂野却真挚生命力的渔民形象。皮肤黝黑如锈铁,他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在风浪中浸泡数月,提前登岛,感受渔民生活,将身体锻造成一把淬火的鱼叉,瘦削却绷紧的肌肉线条,是生存本能与血性的图腾。
我记得之前有个讨论,《知否》里明兰这么守拙理智,怎么会爱上没说过几句话的小公爷,甚至愿意为他一搏?但是我们看到小公爷是朱一龙饰演的,那么炽诚,那么温润如玉,却又为难踟蹰,就觉得这一设定是多么合理了。也就是,是演员让角色变得可信。
同样,《东极岛》里朱一龙饰演的渔民阿赑,有自己的挣扎,也有大爱的回归,他不仅代表有着真实原型的阿赑,更是像极了当时参与救援的每一个真实的东极岛渔民,于是这场历史上浩瀚的令人震撼的跨越国度、肤色以及语言的营救,就变得具体而生动。
电影《东极岛》以渔民阿赑(朱一龙饰)与阿荡(吴磊饰)的视角展开叙事,其实不是为了强调个人英雄,而是一种微观史学的表达方法,通过个体折射宏大历史,以日常经验解构英雄主义神话。王笛在《碌碌有为》中强调:“历史上不记载的95%的人,才是文明真正的创造者。”《东极岛》的导演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让阿赑的视角成为历史舞台的聚光点,去展开东极岛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宏大历史。
故事是由一个个小人物串起来的,《东极岛》也是从阿赑这样代表性的个体身上铭记历史,让渔民成为历史的缔造者,当水下镜头模拟阿赑潜水时被洋流冲击的眩晕感,观众不再被动接受历史结论,而是通过身体的共感,闭气时的窒息、暗流中的挣扎,让我们仿佛亲历历史现场。
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阿赑将沾血的匕首插回腰际,转身指挥渔船冲向还在炮轰战俘的狙击船,而后爆炸。他沉入海面,身后是被炸出的血花,既是对侵略者的血性反抗,又是对生命的悲悯守护,朱一龙用身体作舟楫,一次次摆渡到人性的荒岛,而这次他带回了中华民族最血性、最本真的灵魂。
“我们渔民的祖训就是海难必救,那是活生生的命,难道见死不救啊?”
只聊朱一龙,阿赑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近期热门文章(Popular Articles)
该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张家辉饰演的蔡辛强,从股票大佬跌落到被噩梦缠身的囚徒;陈法拉扮演的纪慧琳,用符咒和狗血为他筑起一道近乎疯魔的结界;刘俊谦饰演的心理医生戴着金丝眼镜闯入,却被拖进了虚实难辨的漩涡。老墙上爬满泛黄的符咒,木楼梯踩上去吱呀作响,泼向医生的 ...
这份爱,跨越时间,文明,生死
《此心安处》,罗伯特·泽米吉斯执导,埃里克·罗恩编剧,汤姆·汉克斯、罗宾·怀特主演,看到这串名字熟悉的朋友应该已经惊呼出声了,这就是打造出《阿甘正传》的原班人马、金牌班底。如果说《阿甘正传》以个体的视角去折射历史的风云际会,那么《此 ...
剧本给不了这些好演员发挥的空间
一言难尽的电影。在开篇极其高效地交待完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并建立起人与狗的羁绊后,整部电影就陷入了原地打转的尴尬境地。本质上,《我会好好的》讲述的是用一次次告别去接受“告别”、学会“放下”的s亡教育,在大的框架下,对小意的“临终关怀 ...
花大价钱,拍大烂片,于冬老板豪迈。
一句话评价《蛟龙行动》:花大价钱,拍大烂片。最近两天,天天看到于冬老板在朋友圈炮轰,把在豆瓣打一星的都看成黑水。可是于老板,你比其他片子抢跑,想靠春节前的点映拉动热度挽回颓势。影院和观众不是没给过机会,问题是片子不争气呀!不是花大价 ...
陈思诚这套已经不灵了
看完《误杀3》,最大的感受是:陈思诚式商业片模式是不是气数已尽了?如果说《解密》的惊天扑街还能挽尊成陈导的艺术追求和他的基本盘受众水土不服,那么如果他最拿手的东南亚犯罪宇宙社会情绪痛点片《误杀3》如果再扑,恐怕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老一 ...